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述评 | 第14-17页 |
三、岩画符号学研究理论综述与讨论 | 第17-18页 |
四、本文岩画符号学研究方法的阐释 | 第18-29页 |
第一章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环境与创作族属研究 | 第29-60页 |
第一节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环境 | 第29-47页 |
一、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9-32页 |
二、左江流域的重要文化遗存 | 第32-40页 |
三、自然环境对左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以及岩画系统的影响 | 第40-46页 |
四、左江流域的民族构成与变迁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左江岩画的创作族属与族群认同 | 第47-60页 |
一、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创作族属 | 第48-50页 |
三、骆越先民来自濮人说 | 第50-52页 |
四、骆越源自百越说 | 第52-57页 |
五、骆越族群的记忆及其认同 | 第57-60页 |
第二章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典型符号组合的形式风格分析 | 第60-103页 |
第一节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空间特征 | 第60-70页 |
一、左江流域各岩画点的分布 | 第60-63页 |
二、左江流域各岩画点的异同 | 第63-65页 |
三、左江流域岩画空间的独特性 | 第65-70页 |
第二节 左江两种典型蹲踞式人形岩画符号组合形式比较 | 第70-84页 |
一、两种岩画句法的结构比较 | 第71-77页 |
二、两种岩画句法的审美特征比较 | 第77-81页 |
三、两种岩画句法的表现风格及其心理表现比较 | 第81-83页 |
四、两种岩画句法的叙事性质比较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左江两种典型蹲踞式人形岩画符号组合发展序列分析 | 第84-103页 |
一、符号的具象与抽象风格发展序列之争 | 第85-89页 |
二、符号的简单组合与复杂场景的发展序列分析 | 第89-95页 |
三、左江与意大利梵尔卡莫妮卡“蹲踞式人形”岩画的比较研究 | 第95-99页 |
四、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分期与年代 | 第99-103页 |
第三章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典型符号组合的意义研究 | 第103-147页 |
第一节 神圣的空间 | 第104-119页 |
一、骆越先民的“世界中心” | 第104-109页 |
二、先民灵魂回归的圣地 | 第109-115页 |
三、先民祭祀鬼神的圣地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左江典型蹲踞式人形岩画符号组合的语义分析 | 第119-147页 |
一、祖灵与祖灵柱 | 第119-123页 |
二、人舟符号组合 | 第123-126页 |
三、人与圆形符号组合 | 第126-131页 |
四、人兽符号组合 | 第131-137页 |
五、交媾、人祭与猎首 | 第137-143页 |
六、连臂舞与社祭 | 第143-147页 |
第四章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研究 | 第147-202页 |
第一节 具有独特语义的蹲踞式人形符号 | 第147-181页 |
一、中国上古时期考古资料中的蹲踞式人形 | 第148-164页 |
二、早期蹲踞式人形符号的象征意义 | 第164-174页 |
三、左江岩画中蹲踞式人形符号的语义 | 第174-180页 |
四、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创作中”一二元统一论”的思维模式 | 第180-181页 |
第二节 蹲踞式人形岩画的分布及其左江岩画风格的形成 | 第181-202页 |
一、蹲踞式人形岩画在世界的分布 | 第181-188页 |
二、蹲踞式人形岩画在中国的分布 | 第188-192页 |
三、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的风格及其形成 | 第192-202页 |
结论 | 第202-208页 |
一、论文总结 | 第202-204页 |
二、论文创新 | 第204-206页 |
三、论文的不足以及前景展望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2页 |
附录 | 第222-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7-22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