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0
页 |
1 引言 | 第10-21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
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
页 |
· 研究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主要目的 | 第10-11
页 |
· 研究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意义 | 第11-12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研究状况 | 第12-16
页 |
· 国外研究的状况 | 第12-14
页 |
· 国内研究的状况 | 第14-16
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6
页 |
· 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 第16-21
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
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
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
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
页 |
2 绿色公共投资的理论体系研究 | 第21-53
页 |
· 投资和公共投资 | 第21-24
页 |
· 从投资跨越到公共投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理论 | 第21-22
页 |
· 公共投资的界定 | 第22-24
页 |
· 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绿色公共投资 | 第24-29
页 |
· 可持续发展原理 | 第24-26
页 |
· 绿色投资概念的形成 | 第26-27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的界定 | 第27-29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的效率 | 第29-31
页 |
· 效率和公共投资效率 | 第29-30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宏观、微观角度 | 第30-31
页 |
· 计量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的方法原理 | 第31-44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率分析的方法理论 | 第31-36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分析的方法理论 | 第36-44
页 |
· 分析绿色公共投资微观效率的方法原理 | 第44-52
页 |
· 公共财政项目管理中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 第44-48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48-5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
页 |
3 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53-73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53-60
页 |
· 样本数据 | 第53-54
页 |
· 实证模型构建 | 第54-57
页 |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7-60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60-66
页 |
· 基本模型公式 | 第60-61
页 |
· 样本数据 | 第61
页 |
· 实证模型构建 | 第61-63
页 |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63-66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结构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66-72
页 |
· 基本模型公式 | 第66
页 |
· 样本数据 | 第66-69
页 |
· 实证模型构建 | 第69-71
页 |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71-7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
页 |
4 对绿色公共投资微观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73-81
页 |
· 绿色公共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法的两个简单示例 | 第73-74
页 |
· 非洲肯尼亚塔纳河水坝的项目评估 | 第73-74
页 |
· 丹麦的斯科吉恩河项目评价 | 第74
页 |
· 我国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74-80
页 |
· 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简介 | 第74-75
页 |
· 四川天保工程在实施方案中的投入成本分析 | 第75-77
页 |
· 四川天保工程在实施方案中的收益分析 | 第77
页 |
· 对四川天保工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简要评价 | 第77-78
页 |
· 十年来四川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 第78-80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
页 |
5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实证分析结论的原因剖析 | 第81-107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环保产业的发展 | 第81-91
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我国环保产业投资的影响 | 第81-86
页 |
· 我国环保产业的基本结构 | 第86-87
页 |
· 我国环保产业四大领域的发展趋势 | 第87-91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营林产业的发展 | 第91-98
页 |
· 我国营林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供需情况 | 第91
页 |
· 反映我国营林产业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概况 | 第91-96
页 |
· 我国营林产业发展中的林权制度改革 | 第96-98
页 |
· 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带经济 | 第98-99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组织和体制 | 第99-101
页 |
· 我国环保产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和体制变迁 | 第99-100
页 |
· 我国营林产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和财政资金投入体制 | 第100-101
页 |
·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缺失的制度层面分析 | 第101-106
页 |
·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界定 | 第101-103
页 |
· 公共选择政治体制、官僚机制和委托代理激励问题 | 第103-10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
页 |
6 改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 第107-124
页 |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 | 第107-112
页 |
· 在政府扶持的投资、融资和产权制度安排等重要环节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第107-111
页 |
· 做强做大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 第111-112
页 |
· 推动我国公共部门机构职能和体制制度改革 | 第112-117
页 |
· 推进以公共选择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决策机制改革 | 第112-114
页 |
·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职能改革 | 第114-115
页 |
· 推进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 | 第115-117
页 |
· 建立绿色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 第117-123
页 |
· 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和产业效益评价分析体系 | 第117-119
页 |
· 健全完善我国绿色公共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 第119-120
页 |
· 对绿色公共投资采取多准则决策技术进行绩效评价 | 第120-12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
页 |
7 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 第124-128
页 |
· 结论 | 第124-125
页 |
· 不足之处和解决思路 | 第125-126
页 |
·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26-12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
页 |
个人简介 | 第132-133
页 |
导师简介 | 第133-134
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