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3
页 |
·绪论 | 第13-33
页 |
· 前言 | 第13
页 |
· 速生杨及其制浆造纸性能 | 第13-14
页 |
· 化机浆制浆工艺的发展 | 第14-15
页 |
· 高得率浆高效漂白研究 | 第15-30
页 |
· 高得率浆的过氧化氢漂白研究 | 第16-18
页 |
·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研究 | 第16-17
页 |
· 高得率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优化研究 | 第17-18
页 |
· 强化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研究 | 第18-25
页 |
· 漂前或漂后处理 | 第19-20
页 |
· 添加H_2O_2漂白活化剂 | 第20-23
页 |
· H_2O_2/TAED漂白体系 | 第20-21
页 |
· H_2O_2/TAED漂白原理 | 第21-23
页 |
· 超声波助漂 | 第23-25
页 |
· 高得率浆置换漂白 | 第25-28
页 |
· 高得率浆的连二亚硫酸钠漂白 | 第28-30
页 |
· 连二亚硫酸钠漂白机理 | 第29
页 |
· 连二亚硫酸钠应用于高得率浆的漂白 | 第29-30
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3
页 |
·杨木化机浆超声波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研究 | 第33-44
页 |
· 前言 | 第33-34
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4-35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
页 |
· 实验原料 | 第34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化机浆制浆流程 | 第34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
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
页 |
· 漂白流程 | 第35
页 |
· 漂白正交实验设计 | 第35-36
页 |
· 测试分析 | 第36
页 |
· 纸浆白度及各强度指标测定 | 第36
页 |
· 纸浆纤维长度的测定及纤维形态观察 | 第36
页 |
· 纸浆相对保水值的测定 | 第36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
页 |
·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正交实验 | 第36-37
页 |
·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9
页 |
·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验证实验 | 第39
页 |
· 超声波过氧化氢漂白(探头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3
页 |
· 探头式超声波超声温度及时间对白度的影响 | 第39-40
页 |
·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第40-41
页 |
·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1-42
页 |
·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保水值的影响 | 第42-4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
页 |
·不同超声波仪器处理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研究 | 第44-56
页 |
· 前言 | 第44
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45
页 |
· 实验原料 | 第44-45
页 |
· 实验仪器 | 第45
页 |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4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
页 |
· 探头式超声波漂白工艺: | 第45-46
页 |
· 槽式超声波漂白工艺: | 第46
页 |
· 测试分析 | 第46
页 |
· 纸浆白度测定 | 第46
页 |
· 纸浆纤维长度的测定及纤维形态观察 | 第46
页 |
· X射线衍射(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 | 第46
页 |
· 扫描电镜 | 第46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
页 |
· 不同超声波仪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第46-48
页 |
· 不同超声波处理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第48-49
页 |
· 不同超声波仪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第49-51
页 |
· 超声波-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原料适应性研究 | 第51-54
页 |
· 超声波处理对欧洲黑杨化机浆白度的影响 | 第51-52
页 |
· 超声波与活化剂处理对欧洲黑杨化机浆白度的影响 | 第52
页 |
· 欧洲黑杨化机浆超声波处理纤维形态变化分析 | 第52-5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
页 |
4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工艺研究 | 第56-86
页 |
· 前言 | 第56-57
页 |
· TAED的活化机理 | 第56-57
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7-60
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58
页 |
· 实验仪器 | 第57
页 |
· 实验药品 | 第57-58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
页 |
·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 | 第58
页 |
·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TAED漂白 | 第58
页 |
· 不同螯合方式对漂白的影响 | 第58
页 |
· 杨木CTMP过氧化氢/活化剂漂白正交实验设计表 | 第58-59
页 |
· 漂白纸浆后处理及残液收集 | 第59
页 |
· 浆料及漂白残液的分析检测 | 第59-60
页 |
· 两段漂白 | 第60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85
页 |
· 杨木CTMP过氧化氢漂白实验 | 第60-65
页 |
· 用碱量及H_2O_2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60-64
页 |
· 反应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64-65
页 |
· 反应温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65
页 |
· 螯合方式对白度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65-66
页 |
·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活化剂漂白初步研究 | 第66-68
页 |
· 杨木CTMP过氧化氢/TAED漂白实验 | 第68-83
页 |
· H_2O_2用量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68-70
页 |
· NaOH用量对H_2O_2/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70-73
页 |
· 活化剂用量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73-76
页 |
· 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76-78
页 |
· 浆浓对杨木化机浆PT漂白系统的影响 | 第78-79
页 |
· 漂白时间对PT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79-80
页 |
· 活化剂用量对PT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80-83
页 |
· 两段组合漂白实验 | 第83-8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
页 |
5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的影响 | 第86-107
页 |
· 前言 | 第86-88
页 |
· 过氧化氢漂白及存在的问题 | 第86
页 |
· 漂白过程中提高H_2O_2漂白效率的方法 | 第86-88
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88-90
页 |
· 实验材料 | 第88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88-89
页 |
· 实验仪器 | 第88
页 |
· 实验试剂 | 第88-8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89-90
页 |
· H_2O_2/TAED漂白工艺 | 第89
页 |
· 二次加碱法漂白 | 第89
页 |
· 乙酸酐活化漂白 | 第89
页 |
· 二氧化氯活化漂白 | 第89
页 |
· 分析检测 | 第89-90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6
页 |
· 二次加碱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TAED漂白的影响 | 第90-93
页 |
· 二次加碱量的确定 | 第90-92
页 |
· 二次加碱时间的确定 | 第92-93
页 |
· 乙酸酐活化的影响 | 第93-97
页 |
· 乙酸酐加入量的影响 | 第94-95
页 |
· 乙酸酐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95-96
页 |
· 乙酸酐加入时间的影响 | 第96-97
页 |
· 二氧化氯活化的影响 | 第97-100
页 |
· 二氧化氯使用量的影响 | 第97-98
页 |
· 二氧化氯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98-100
页 |
· 连二亚硫酸钠漂白 | 第100-103
页 |
· 连二亚硫酸钠用量的影响 | 第100-102
页 |
· pH值的影响 | 第102-103
页 |
· 两段组合漂白 | 第103-10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
页 |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置换漂白工艺研究 | 第107-135
页 |
· 前言 | 第107-108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8-113
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8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08-109
页 |
· 实验仪器 | 第108
页 |
· 实验药品 | 第108-109
页 |
· 杨木化机浆单段过氧化氢置换漂白实验 | 第109-112
页 |
· 置换漂白设备简介 | 第109-110
页 |
· 单段置换漂白流程 | 第110
页 |
· 工艺条件 | 第110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0-111
页 |
· 分析检测 | 第111-112
页 |
· 改良型置换漂白设备漂白实验 | 第112-113
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2
页 |
· 实验仪器 | 第112-113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33
页 |
· 杨木化机浆单段置换漂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3-127
页 |
· 动态置换漂白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4
页 |
· 静态漂白时间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14-117
页 |
· 漂白温度对漂白的影响 | 第117-118
页 |
· 漂液量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18-119
页 |
· 漂液中H_2O_2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19-121
页 |
· 漂液中NaOH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21-122
页 |
· 漂液中Na_2SiO_3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22-125
页 |
· 浆浓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25-127
页 |
·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置换漂白体系研究 | 第127-131
页 |
·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动态漂白时间确定 | 第127-129
页 |
· 反应温度对H_2O_2/TAED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29-130
页 |
· 漂液中活化剂用量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30-131
页 |
· 改良设备对过氧化氢/TAED置换漂白体系的影响 | 第131-133
页 |
· 改良设备的设计思路 | 第131-132
页 |
· 改良设备与常规设备对比实验 | 第132
页 |
· 改良置换漂白设备上层滤网材质的影响 | 第132-13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
页 |
7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多段置换漂白研究 | 第135-146
页 |
· 前言 | 第135
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35-136
页 |
· 实验材料 | 第135
页 |
· 实验仪器 | 第135-136
页 |
· 实验药品 | 第136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36-139
页 |
· 杨木化机浆两段置换漂白实验 | 第136-137
页 |
· 工艺流程 | 第136-13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37
页 |
· 残余漂液重复利用对杨木化机浆置换漂白的影响实验 | 第137
页 |
·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多段逆流置换漂白 | 第137-139
页 |
· 分析检测 | 第139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4
页 |
· 杨木化机浆两段置换漂白研究 | 第139-140
页 |
· 残余漂液重复利用对杨木化机浆置换漂白的影响 | 第140-141
页 |
· 杨木化机浆多段逆流置换漂白研究 | 第141-14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
页 |
8 漂白过程中(P、PD、PT漂白)木素发色基团变化分析 | 第146-186
页 |
· 前言 | 第146
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46-148
页 |
· 原料 | 第146-147
页 |
· 主要试剂 | 第147
页 |
· 实验仪器 | 第147-148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48-153
页 |
· 杨木化机浆二氧六环木素分离 | 第148-150
页 |
· 原料准备 | 第148
页 |
· 二氧六环木素制备(HO、SO) | 第148
页 |
· 二氧六环木素提纯 | 第148-150
页 |
· 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 | 第150
页 |
·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HP) | 第150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SP) | 第150
页 |
· 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 | 第150
页 |
·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HPD) | 第150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SPD) | 第150
页 |
· 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 | 第150
页 |
·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HPT) | 第150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SPT) | 第150
页 |
· Na_2S_2O_4还原木素(rHO,rHP,rHPD,rHPT,rSO,rSP,rSPD,rSPT)制备 | 第150-151
页 |
· NaBH_4还原木素(RHO,RHP,RHPD,RHPT,RSO,RSP,RSPD,RSPT)制备 | 第151
页 |
· 木素的还原差示光谱的测定及共轭羰基含量的计算 | 第151
页 |
· 木素的离子差示光谱的测定及游离酚羟基含量的计算 | 第151-152
页 |
· 木素中邻醌含量的测定 | 第152
页 |
·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第152
页 |
· 核磁共振波谱(~1H-NMR)的测定 | 第152-153
页 |
· 样品的乙酰化 | 第152-153
页 |
· 测定条件 | 第153
页 |
· 木素的凝胶色谱分析 | 第153
页 |
· 木素的元素分析 | 第153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53-184
页 |
· 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153-161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153-157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157-161
页 |
· 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 | 第161-164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测定 | 第161-163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测定 | 第163-164
页 |
· 木素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第164-167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第164-165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第165-167
页 |
· 邻醌含量测定 | 第167-168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醌含量变化 | 第167-168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醌含量变化 | 第168
页 |
· 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酚含量变化 | 第168-169
页 |
· 木素凝胶色谱分析 | 第169-174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凝胶色谱分析 | 第169-172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凝胶色谱分析 | 第172-174
页 |
· 木素的元素分析 | 第174-176
页 |
· 木素经漂白处理后的核磁共振波谱扫描 | 第176-184
页 |
· 欧洲黑杨木素~1H-NMR谱图解析 | 第176-178
页 |
·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1H-NMR谱图解析 | 第178-18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4-186
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86-190
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86-189
页 |
· 杨木化机浆超声波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第186
页 |
· 不同超声波仪器处理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研究 | 第186
页 |
·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工艺研究 | 第186-187
页 |
·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的影响 | 第187
页 |
·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置换漂白工艺研究 | 第187-188
页 |
·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多段置换漂白研究 | 第188
页 |
· 漂白过程中木素发色基团变化分析 | 第188-189
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9
页 |
·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89-190
页 |
10 附录 文中符号缩写说明 | 第190-192
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1
页 |
个人简介 | 第201-202
页 |
导师简介 | 第202-203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03-204
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