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英文摘要 | 第7-9
页 |
前言 | 第9-12
页 |
绪论 小资产阶级:阶级群体、政治符号与文化想象 | 第12-40
页 |
第一节 国外对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 第12-21
页 |
一 历史悲喜剧中滑稽的配角:马克思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 第12-14
页 |
二 从理论对手到阶级敌人:列宁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 第14-17
页 |
三 西方其它左翼理论中的小资产阶级 | 第17-19
页 |
四 布迪厄等人的“新小资产阶级”或“后现代主义小资产阶级” | 第19-21
页 |
第二节 中国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 第21-29
页 |
一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小资产阶级及其性格 | 第21-24
页 |
二 《告全体同志书》:小资产阶级“意识” | 第24-25
页 |
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知识分子的小资化 | 第25-29
页 |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的小资文化场域与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 | 第29-40
页 |
一 五四新文化.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 | 第29-31
页 |
二 小资产阶级文化场域的自主性问题 | 第31-34
页 |
三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几种类型 | 第34-40
页 |
第一章 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新青年”形象 | 第40-79
页 |
第一节 五四:小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知识资源 | 第40-47
页 |
一 小资产阶级的现代文化资本 | 第40-43
页 |
二 小资产阶级的五四校园故事 | 第43-47
页 |
第二节 伤感--新青年形塑与小资产阶级的文化区隔 | 第47-60
页 |
一 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伤感的新青年与新知识 | 第47-55
页 |
二 “伪士”与“新路”--以《伤逝》的知识青年形象为例 | 第55-60
页 |
第三节 “五四”后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形象 | 第60-79
页 |
一 “高等游民”--瞿秋白对都市流浪知识分子的描述 | 第60-64
页 |
二 现代困境中的青年知识分子主体建构 | 第64-70
页 |
三 都市文学语境中的新派小市民或新都市人形象 | 第70-79
页 |
第二章 “女性现代性”书写:以茅盾的时代女性塑造为例 | 第79-111
页 |
第一节 五四以来小资产阶级新女性塑造情境中的茅盾 | 第79-92
页 |
一 新文学中的“女性现代性”书写简述 | 第79-83
页 |
二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圈子”区隔建构 | 第83-89
页 |
三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 第89-92
页 |
第二节 从“肉的享宴”到“灵之颤动”--时代女性的身体寓言 | 第92-100
页 |
一 被创造的时代女性与柔媚的魔鬼 | 第92-95
页 |
二 革命嘉年华中的群众与力必多 | 第95-98
页 |
三 “肉感”的革命与“尤物” | 第98-100
页 |
第三节 被革命的女性身体与革命女神的生成及其消解 | 第100-111
页 |
一 女体的自我毁灭 | 第101-102
页 |
二 “女人”的克服 | 第102-106
页 |
三 女性自我的克服与再度颓废 | 第106-111
页 |
第三章 左翼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 第111-142
页 |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叙事中的小资产阶级 | 第111-118
页 |
一 小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主义 | 第111-114
页 |
二 “新写实主义”和被扬弃的小资产阶级形象 | 第114-118
页 |
第二节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焦虑与情欲饥渴 | 第118-130
页 |
一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早期形象 | 第118-122
页 |
二 革命的现代性与“恋爱”的现代性 | 第122-126
页 |
三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在革命与情欲间的焦虑 | 第126-130
页 |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化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成型及消解 | 第130-142
页 |
一 “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和“无产英雄”形象 | 第130-132
页 |
二 小资产阶级新女性欲望中的布尔什维克英雄形象 | 第132-134
页 |
三 “我们布尔什维克”形象的成型及其消解 | 第134-142
页 |
第四章 工农兵新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和小资产阶级形象 | 第142-174
页 |
第一节 革命政权与小资产阶级规训 | 第142-148
页 |
一 小资产阶级的新身份:知识干部与脑力劳动者 | 第142-143
页 |
二 知识分子的小资化与工农兵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 第143-148
页 |
第二节 工农兵文艺的“新人”形象塑造与小资产阶级批判 | 第148-159
页 |
一 工农兵“新人”形象的现代质素 | 第148-152
页 |
二 “新人”塑造进程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 第152-155
页 |
三 “小资产阶级趣味”批判与革命的现代性 | 第155-159
页 |
第三节 延安文学以来的“小资情调”和小资产阶级新人形象 | 第159-174
页 |
一 革命时代的小资情调 | 第159-162
页 |
二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新英雄形象 | 第162-165
页 |
三 文学中小资情调的现代性问题 | 第165-174
页 |
余论 1990年代以来文化剧场中的小资 | 第174-186
页 |
一 世纪之初的“小资”批判 | 第174-176
页 |
二 1990年代的小资文化区隔 | 第176-178
页 |
三 “成群结队的小资”:小资想象认同与时尚文化消费 | 第178-181
页 |
四 “上海摩登”与小资写作 | 第181-18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
页 |
后记 | 第190-19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