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2
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4
页 |
表格目录 | 第14-16
页 |
第一篇 导论 | 第16-43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
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
页 |
· 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7-24
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22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
页 |
· 研究进展述评 | 第22-24
页 |
· 论文选题与框架 | 第24-28
页 |
· 论文选题 | 第24-25
页 |
· 论文框架 | 第25-28
页 |
第二章 中外水源地环境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 | 第28-43
页 |
· 饮用水供给与水源地保护的历史回顾 | 第28-32
页 |
· 感观认识阶段(公元前~16世纪) | 第28-30
页 |
· 开发利用阶段(17世纪~18世纪) | 第30
页 |
· 技术改进阶段(19世纪~20世纪中期) | 第30-31
页 |
·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下半叶起) | 第31-32
页 |
· 国外水源地环境管理:理论、实践、趋势 | 第32-38
页 |
· 美国水源地环境管理 | 第32-35
页 |
· 欧洲水源地环境管理 | 第35-36
页 |
· 日本水源地环境管理 | 第36-37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国际趋势 | 第37-38
页 |
· 国内水源地环境管理:现状与思考 | 第38-42
页 |
·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 第38-39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 | 第39-41
页 |
· 认识与反思 | 第41-4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
页 |
第二篇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43-100
页 |
第三章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体系 | 第43-72
页 |
· 概念基础 | 第43-46
页 |
· 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与资源环境管理 | 第43-44
页 |
· 水资源、水源与水源地 | 第44
页 |
· 流域、集水区与行政区 | 第44-45
页 |
· 保护、发展与冲突 | 第45-46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46-53
页 |
· 水源地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 第46-47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47-48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学科基础 | 第48-49
页 |
· 水源地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 第49-53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 | 第53-71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的区域特征及水源问题 | 第53-59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59-65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65-70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剖析 | 第70-7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
页 |
第四章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方法基础 | 第72-100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 第72-80
页 |
· 规划手段 | 第72-73
页 |
· 控制手段 | 第73-76
页 |
· 技术手段 | 第76-80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基本程序 | 第80-87
页 |
· 资料收集及框架设定 | 第81-82
页 |
· 现状调查及评估 | 第82-83
页 |
· 环境管理目标 | 第83-85
页 |
· 环境管理策略 | 第85-86
页 |
· 适应性管理 | 第86-87
页 |
·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关键方法 | 第87-98
页 |
· 基于多目标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水源地系统综合评估方法 | 第87-89
页 |
· 基于土地利用调控与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水源地双相圈层保护方法 | 第89-94
页 |
· 基于分权型管理思路与全过程利益方参与的水源地合作保护方法 | 第94-9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
页 |
第三篇 实证研究 | 第100-173
页 |
第五章 上海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格局、问题与展望 | 第100-111
页 |
· 水资源特点与水源地格局 | 第100-104
页 |
· 水质型缺水为主的水资源特点 | 第101-102
页 |
· 集中型与分散型并存的水源地格局 | 第102-104
页 |
· 水源地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04-107
页 |
·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104-106
页 |
· 水源地存在主要问题浅析 | 第106-107
页 |
· 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展望 | 第107-109
页 |
· 长江、黄浦江两江并举的城市水源战略 | 第108-109
页 |
· 基于集水区管理与生态系统管理的黄浦江水源地保护思路 | 第109
页 |
· 基于流域管理与避咸蓄淡措施的长江口水源地保护思路 | 第10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
页 |
第六章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11-148
页 |
· 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 第111-118
页 |
· 黄浦江上游地区 | 第111-113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 | 第113-116
页 |
· 资料来源 | 第116-118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 | 第118-126
页 |
· 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演变规律 | 第118-121
页 |
· 上游来水水系水质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异 | 第121-126
页 |
·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的影响 | 第126-146
页 |
· 周边区域发展与江浙来水水质 | 第126-131
页 |
·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规模 | 第131-135
页 |
· 当地经济发展与点源污染 | 第135-139
页 |
· 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 | 第139-146
页 |
· 思考与启示 | 第146-14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
页 |
第七章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 第148-173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源水质的影响因素识别 | 第148-152
页 |
· 关联度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148-149
页 |
· 水质参数与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 | 第149-152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管理历程回顾及绩效评估 | 第152-160
页 |
· 环境管理历程回顾 | 第152-156
页 |
· 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 第156-160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系统综合评估 | 第160-161
页 |
· 水源系统易损性 | 第160
页 |
· 水源地社会经济系统易损性 | 第160-161
页 |
· 综合评估 | 第161
页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 第161-171
页 |
· 环境管理框架 | 第161-165
页 |
· 环境管理策略 | 第165-17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
页 |
第四篇 结论 | 第173-176
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3-17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9
页 |
后记 | 第189-190
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 第19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