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6-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节 选题相关研究动态 | 第21-29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9-37页 |
一、转型期 | 第29-31页 |
二、大都市 | 第31-34页 |
三、治理和政府治理 | 第34-3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37-4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39-41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41-4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大都市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43-77页 |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 | 第43-58页 |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 | 第44-49页 |
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语境 | 第49-53页 |
三、发育中的中国市民社会: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四、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58-68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第58-60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 第60-66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治理理论 | 第68-77页 |
一、治理理论概述 | 第68-69页 |
二、治理理论的类型 | 第69-75页 |
三、治理理论与大都市政府治理 | 第75-77页 |
第三章 从单一到多元: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主体成长 | 第77-110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多元治理 | 第77-93页 |
一、大都市公共产品的界定 | 第78-81页 |
二、大都市政府治理失灵的三种类型 | 第81-85页 |
三、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要求 | 第85-93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大都市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主体的成长 | 第93-98页 |
一、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的成长:以公共绿地经营的“名人苑”模式为例 | 第93-94页 |
二、公共事务治理中市场的成长:以上海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例 | 第94-96页 |
三、公共事务治理中民间组织的成长:以浦东罗山市民会馆为例 | 第96-97页 |
四、公共事务治理中个体的成长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大都市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优势比较与成长的背景因素 | 第98-110页 |
一、大都市政府治理中多元主体的界定 | 第99-100页 |
二、多元主体在大都市政府治理中的优势比较 | 第100-103页 |
三、转型期大都市多元治理主体成长的背景因素 | 第103-110页 |
第四章 从消极博弈到良性互动: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与府际关系协调 | 第110-159页 |
第一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协调 | 第111-133页 |
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协调的历程 | 第111-123页 |
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关系协调的特征 | 第123-130页 |
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协调的趋势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的协调 | 第133-145页 |
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历程 | 第134-138页 |
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的特征 | 第138-140页 |
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绩效分析 | 第140-145页 |
第三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的协调 | 第145-159页 |
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历程 | 第146-152页 |
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特征 | 第152-156页 |
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二重性 | 第156-159页 |
第五章 从传统到现代: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方式信息化 | 第159-176页 |
第一节 转型期大都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160-167页 |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161-162页 |
二、政府网站建设 | 第162-165页 |
三、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以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为例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绩效的提升 | 第167-172页 |
一、提升了大都市政府治理的效益 | 第168-170页 |
二、推进了大都市政府治理中的公众民主参与 | 第170-171页 |
三、增强了大都市政府的合法性 | 第171-172页 |
第三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方式的反思 | 第172-176页 |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国际差距 | 第173页 |
二、电子政务的人才支持 | 第173-174页 |
三、电子政务的“主体阻力”问题 | 第174-176页 |
第六章 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发展思路 | 第176-200页 |
第一节 培育与成长:大都市政府公共事务多元治理的推进 | 第176-189页 |
一、大都市政府职能转变 | 第177-184页 |
二、引入并不断完善竞争机制 | 第184-187页 |
三、民间组织的自主与规范发展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大都市政府治理与府际协调关系的推进 | 第189-200页 |
一、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中央关系协调的思路 | 第190-192页 |
二、转型期大都市政府内部层级关系协调的的思路 | 第192-194页 |
三、转型期大都市政府与长三角其他地方政府关系协调的思路 | 第194-200页 |
第七章 转型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的个案分析—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为例 | 第200-220页 |
第一节 大都市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逻辑分析 | 第201-205页 |
一、履行大都市政府职责的需要 | 第201-202页 |
二、实现大都市政府职能转变与提升政府形象的需要 | 第202-203页 |
三、促进大都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03-204页 |
四、构建大都市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04-205页 |
第二节 政府何为:大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治理的困境分析 | 第205-211页 |
一、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矛盾 | 第205-206页 |
二、政策先行与盆地效应之间的矛盾 | 第206-207页 |
三、政府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 | 第207-209页 |
四、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之间的矛盾 | 第209-210页 |
五、电子政务平台与应用之间的矛盾 | 第210-211页 |
第三节 综合治理:大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211-220页 |
一、更新政府理念 | 第212-213页 |
二、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合作机制 | 第213-214页 |
三、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 第214-216页 |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综合管理 | 第216-218页 |
五、推进电子政务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的应用 | 第218-220页 |
结束语 | 第220-223页 |
附录一 建国以来上海市行政区划调整年表 | 第223-224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4-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9页 |
后记 | 第239-2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