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精氨酸骨架的氨肽酶N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2-15
页 | ABSTRACTS | 第15-18
页 | 符号说明 | 第18-19
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51
页 | · 氨肽酶N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9-21
页 | · 氨肽酶N/CD13的结构 | 第21-23
页 | · 一级结构 | 第21
页 | · 二级结构 | 第21-23
页 | · 三级结构 | 第23
页 | · 氨肽酶N的组织分布 | 第23-24
页 | · 氨肽酶N/CD13的生理功能 | 第24-29
页 | · 蛋白水解酶的作用 | 第24-25
页 | · 作为CD13免疫抗原的作用 | 第25-26
页 | · 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 第26-27
页 | · 氨肽酶N作为冠状病毒受体 | 第27-29
页 | · 氨肽酶N水解底物的作用机制 | 第29-30
页 | · 氨肽酶N的抑制剂 | 第30-46
页 | · 氨肽酶N单抗 | 第30-31
页 | · 氨肽酶N配体 | 第31
页 | · 氨肽酶N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31-46
页 | · 天然抑制剂 | 第31-36
页 | · 小分子合成抑制剂 | 第36-46
页 | · 小分子类肽抑制剂 | 第36-42
页 | · 小分子非肽抑制剂 | 第42-46
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
页 | 第二章 氨肽酶N抑制剂的合理药物设计 | 第51-63
页 | · 氨肽酶N的活性位点及抑制剂的作用模式 | 第51-52
页 | · 氨肽酶N的活性位点 | 第51
页 | · 氨肽酶N抑制剂的作用模式 | 第51-52
页 | · 基于氨肽酶N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 | 第52-62
页 | · L-精氨酸母核的选择 | 第53-55
页 | · 化合物的设计与FlexX打分 | 第55-62
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
页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63-102
页 | · 类二肽系列化合物的合成(A系列) | 第63-80
页 | · 合成路线 | 第63-64
页 | · 实验部分 | 第64-80
页 | · 化合物A1-A25的合成 | 第65-71
页 | · 化合物A26,A27的合成 | 第71-72
页 | · 化合物A28-A55的合成 | 第72-80
页 | · 类三肽系列化合物的合成(B系列) | 第80-98
页 | · 合成路线 | 第80-81
页 | · 实验部分 | 第81-98
页 | · 化合物B1-B42的合成 | 第81-94
页 | · 化合物B43-B52的合成 | 第94-98
页 | · 实验讨论 | 第98-101
页 | · 氨基酸甲酯盐酸盐的制备 | 第98-99
页 | · 氨基酸的叔丁氧羰酰化 | 第99
页 | · 类二肽的合成 | 第99
页 | · 类三肽的合成 | 第99-100
页 | · 甲酯的异羟肟酸反应 | 第100
页 | · N-叔丁氧羰基的脱去反应 | 第100-10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
页 |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102-126
页 | · 体外抑酶实验 | 第102-117
页 | · 目标化合物抑制氨肽酶N的活性实验 | 第102-103
页 | · 实验原理 | 第10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
页 | · 氨肽酶N活性分析 | 第102-103
页 | · 抑制氨肽酶N活性实验 | 第103
页 | · 目标化合物抑制明胶酶的活性实验 | 第103-105
页 | · 实验原理 | 第103-10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
页 | · 明胶琥珀酰化 | 第104
页 | · 明胶酶活性测定及抑酶实验 | 第104-105
页 | · 抑酶实验结果 | 第105-117
页 | · 类二肽系列衍生物 | 第105-111
页 | · 类三肽系列衍生物 | 第111-117
页 | · 目标化合物抑制HL-60,K562,ES-2,A549,PLC,H7402等肿瘤细胞增殖的实验 | 第117-121
页 | · 原理 | 第117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
页 | · 实验结果 | 第118-121
页 | · 目标化合物抑制荷肝癌H_(22)小鼠肿瘤细胞转移实验 | 第121-125
页 | · 原理 | 第121-12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
页 | · 实验结果 | 第122-12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6
页 |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126-136
页 | · 模板化合物的选择及构象确定 | 第126-128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6
页 | · 确定对接条件 | 第126-127
页 | · 模板化合物的对接及分子叠合 | 第127-128
页 | · 氨肽酶N抑制剂的QSAR研究 | 第128-134
页 | · 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 | 第128-12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9
页 | · CoMFA模型的构建 | 第129-132
页 | · CoMFA模型的验证 | 第132-133
页 | · CoMFA模型的分析 | 第133-134
页 | · 结论 | 第134-13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6
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2
页 | · 总结 | 第136-139
页 | ·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136
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6-137
页 | ·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筛选 | 第137-138
页 | ·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 第138-139
页 | · 展望 | 第139-142
页 | · 化合物结构的优化 | 第139-140
页 | · 化合物的活性筛选 | 第140-142
页 | 致谢 | 第142-143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3-144
页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IR,ESI-MS,HRMS,~1H-NMR图谱 | 第144-184
页 | 附录Ⅱ 外文文章 | 第184-213
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3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