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
页 |
第一节 烟粉虱及其危害 | 第14-19
页 |
1 分类地位 | 第14
页 |
2 形态特征 | 第14-15
页 |
3 烟粉虱生活史 | 第15
页 |
4 起源与分布 | 第15
页 |
5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 第15-16
页 |
6 烟粉虱寄主及为害特点 | 第16-17
页 |
7 烟粉虱的防治 | 第17-19
页 |
第二节 昆虫内共生菌研究概况 | 第19-25
页 |
1 内共生菌的特点 | 第19
页 |
2 内共生菌在昆虫中的分布 | 第19-20
页 |
3 内共生菌的种类 | 第20-21
页 |
4 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21-22
页 |
5 消除内共生菌的方法 | 第22
页 |
6 烟粉虱的内共生菌 | 第22-24
页 |
7 研究内共生菌的意义 | 第24-25
页 |
第三节 与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相关的几种蛋白质 | 第25-30
页 |
1 昆虫的下鄂口针蛋白 | 第25
页 |
2 昆虫内共生菌产生的GroEL蛋白 | 第25-27
页 |
3 病毒的外壳蛋白 | 第27-29
页 |
4 病毒的辅助蛋白质成分 | 第29
页 |
5 病毒虫传相关蛋白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展望 | 第29-30
页 |
第四节 影响基因原核表达的因素 | 第30-33
页 |
1 表达载体和外源基因中密码子的选用 | 第30-31
页 |
2 mRNA的稳定性及一、二级结构的作用 | 第31
页 |
3 宿主的选择 | 第31
页 |
4 培养条件的控制 | 第31-33
页 |
第五节 立题背景与技术路线 | 第33-35
页 |
1 立题背景 | 第33-34
页 |
2 试验技术路线 | 第34-35
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
页 |
第二章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内共生菌的比较研究 | 第44-6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
页 |
·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内共生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7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 PCR扩增引物的筛选 | 第47-51
页 |
· 引物C与引物D对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内共生菌groEL的扩增 | 第51-52
页 |
·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52-54
页 |
· 序列及其分析 | 第54
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
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
页 |
第三章 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变异与系统发生 | 第63-82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
页 |
· 内共生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67
页 |
· 初生内共生菌16S rDNA的酶切结果 | 第67-68
页 |
· 次生内共生菌16S rDNA的酶切结果 | 第68-69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限制性酶切位点 | 第69-71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的系统进化地位 | 第71
页 |
· 初生内共生菌16S rDNA系统进化树及其分析 | 第71
页 |
· 次生内共生菌16S rDNA系统进化树及其分析 | 第71-73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基因的(G+C)mol%含量分析 | 第73
页 |
· 不同有机体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及其分析 | 第73-76
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6-80
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
页 |
第四章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基因的变异与系统发生 | 第82-9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6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5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的PCR扩增 | 第86
页 |
· 引物D对烟粉虱可培养细菌与内共生菌的PCR扩增 | 第86
页 |
· 克隆菌株的蓝白斑筛选 | 第86-87
页 |
· 单菌落培养物的PCR扩增 | 第87-89
页 |
· groEL阳性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89-90
页 |
· 内共生菌groEL基因系统进化树的建立与分析 | 第90
页 |
· 内共生菌GroEL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的建立与分析 | 第90-93
页 |
· 内共生菌GroEL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 | 第93-95
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5-97
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
页 |
第五章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98-110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
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传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蓝白斑筛选 | 第103-104
页 |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104-105
页 |
· PinXaGROEL菌株质粒的PCR与酶切鉴定 | 第105-106
页 |
· 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106-107
页 |
· 目的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107
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0
页 |
第六章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基因原核表达条件的研究 | 第110-122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9
页 |
· IPTG浓度对gr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3-114
页 |
· groEL原核表达的动态 | 第114
页 |
· 接种量对gr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6
页 |
· 初始pH值对gF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6-117
页 |
· 阳离子对groF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7
页 |
· NH_4~-浓度对gr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7-118
页 |
· 葡萄糖对gr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8
页 |
· 温度对groEL原核表达的影响 | 第118-119
页 |
· 温度与IPTG对groEL的诱导表达 | 第119
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19-12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2
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22-124
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22
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22-123
页 |
3 下一步设想 | 第123-124
页 |
附录 | 第124-139
页 |
附录一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 第124-126
页 |
附录二 碱裂解法细菌总DNA小量提取 | 第126-127
页 |
附录三 培养基 | 第127-128
页 |
附录四 试剂与溶液 | 第128-132
页 |
附录五 大肠杆菌CaCl_2法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132-133
页 |
附录六 表达菌株测序图谱 | 第133-139
页 |
致谢 | 第139-138
页 |
作者简历 | 第138-13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