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
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
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3
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
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23
页 |
·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第23-24
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3
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24
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
页 |
·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4-25
页 |
第二章 土地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第25-38
页 |
· 土地的一般理论 | 第25-31
页 |
· 土地 | 第25-27
页 |
· 土地产权 | 第27-29
页 |
· 地租理论 | 第29-31
页 |
· 土地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31-33
页 |
· 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 第31-32
页 |
· 土地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 第32-33
页 |
· 制度变迁的理论 | 第33-38
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的理论 | 第33-34
页 |
·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 第34-38
页 |
第三章 历史时期我国的土地制度 | 第38-50
页 |
· 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 | 第38-39
页 |
· 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 | 第39-46
页 |
·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的变迁 | 第39-44
页 |
· 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管理 | 第44-46
页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 | 第46-48
页 |
· 历史时期我国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启示 | 第48-50
页 |
第四章 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50-68
页 |
·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土地制度理论 | 第50-56
页 |
· 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 第50-52
页 |
· 国外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实践 | 第52-54
页 |
·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 第54-56
页 |
· 国外农村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 第56-62
页 |
· 国外农地使用的比较研究 | 第57-60
页 |
· 国外农村土地的管理制度 | 第60-62
页 |
·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62-68
页 |
· 明确土地所有权的内涵,明晰土地使用权的边界,二者平等保护 | 第62-64
页 |
· 坚持农村土地使用中的家庭经营 | 第64-66
页 |
· 加强国家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66-68
页 |
第五章 当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制度评价 | 第68-87
页 |
·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第68-72
页 |
· 在建国前不同时期实施的土地政策与法规 | 第68-71
页 |
· 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 | 第71-72
页 |
·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 | 第72-76
页 |
· 农业合作化进程 | 第72-73
页 |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73-74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 | 第74-76
页 |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 第76-81
页 |
· 改革前对“包产到户”的争论 | 第76-77
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 第77-79
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和改革评价 | 第79-81
页 |
· 深化农村改革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和政策 | 第81-87
页 |
· 围绕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争论 | 第81-83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试验 | 第83-84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和评价 | 第84-87
页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87-94
页 |
·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 第87-89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87-88
页 |
· 农村土地的所有和使用制度 | 第88
页 |
· 农村土地的管理制度 | 第88-89
页 |
·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89-94
页 |
· 农地细碎化经营,土地流转艰难 | 第89-90
页 |
· 土地产权配置混乱,承包经营权存在不稳定性 | 第90-91
页 |
· “以块为主”的土地管理体制不利于保护耕地 | 第91-92
页 |
· 现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 第92-94
页 |
第七章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制度反思 | 第94-104
页 |
·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94-96
页 |
· 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安排不当 | 第94-95
页 |
· 与户籍挂钩的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和调整方式 | 第95-96
页 |
· 农村土地的无偿使用 | 第96
页 |
·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深刻反思的几个问题 | 第96-104
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 第96-99
页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定位问题 | 第99-100
页 |
· 与农村户籍挂钩土地“按人均包”与公平问题 | 第100-101
页 |
· 农村土地无偿使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问题 | 第101-104
页 |
第八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 | 第104-117
页 |
· 全面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战略选择 | 第104-105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105-106
页 |
· 重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作用 | 第105
页 |
·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配合使用 | 第105
页 |
· 稳定与发展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 | 第105-106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案 | 第106-109
页 |
· 宣布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农村国有土地使用权 | 第106-107
页 |
· 一定时点按人均分土地使用权后废除土地“按人均包” | 第107
页 |
· 建立完备的农村国有土地管理体系,实行土地垂直管理 | 第107
页 |
· 适时开征农村国有土地使用税 | 第107-108
页 |
· 重塑农村农民社区组织 | 第108-109
页 |
· 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09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的优点 | 第109-112
页 |
· 正确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 | 第109-110
页 |
· 农村土地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 | 第110-112
页 |
· 技术操作层面易于实施 | 第112
页 |
· 实施改革方案可能面临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112-117
页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认识误区与破解 | 第112-116
页 |
· 一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反对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 第116-11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
页 |
致谢 | 第122-123
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