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5
页 |
文献综述 | 第15-51
页 |
第一章 鸭Ⅰ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 第15-27
页 |
· 病原研究 | 第15-17
页 |
· 病原形态学特性 | 第15-16
页 |
· 病毒的培养增殖 | 第16
页 |
· 病毒的纯化 | 第16-17
页 |
· DHV-Ⅰ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7-20
页 |
· DHV-Ⅰ基因组非编码区 | 第18-19
页 |
· DHV-Ⅰ的编码区 | 第19-20
页 |
· 致病机理 | 第20-22
页 |
· DHV-Ⅰ病原检测 | 第22-24
页 |
· 血清学 | 第22-23
页 |
· 免疫学 | 第23-24
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4
页 |
· 防控方法 | 第24-25
页 |
· 研究方向与前景 | 第25-27
页 |
第二章 RNA 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研究进展 | 第27-51
页 |
· 感染性CDNA 克隆的构建基础 | 第27-32
页 |
· 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 分子的扩增 | 第28-31
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31-32
页 |
· RNA 聚合酶系统的选择 | 第32
页 |
· 全长cDNA 分子的装配过程 | 第32
页 |
· 感染性转录物的产生 | 第32-34
页 |
· 影响感染性的因素 | 第34-35
页 |
· 转录物异质性 | 第34
页 |
· 基因突变 | 第34
页 |
· 5′端和3′端冗余序列 | 第34
页 |
· 帽子结构 | 第34-35
页 |
· VPg | 第35
页 |
·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应用 | 第35-43
页 |
·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35-37
页 |
· 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37-39
页 |
· 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 | 第39-40
页 |
· 新型疫苗的研究 | 第40-42
页 |
· 病毒载体的研究 | 第42-43
页 |
· 基因治疗 | 第43
页 |
· RNA 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43-49
页 |
· 正链RNA 病毒感染性克隆研究进展 | 第44-46
页 |
· 负链RNA 病毒感染性克隆研究进展 | 第46-47
页 |
· 双链RNA 病毒感染性克隆研究进展 | 第47-48
页 |
· 逆转录病毒感染性克隆研究进展 | 第48-49
页 |
· 研究方向与前景 | 第49-51
页 |
试验研究 | 第51-101
页 |
第三章 鸭Ⅰ型肝炎病毒ZJ-V/2006 在BHK-21 细胞上的分离与鉴定 | 第51-5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
页 |
· 材料 | 第51-52
页 |
· 方法 | 第52-55
页 |
· 结果 | 第55-58
页 |
· 病毒分离 | 第55-56
页 |
· 电镜观察 | 第56
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56-57
页 |
· RT-PCR 鉴定 | 第57
页 |
· 序列分析 | 第57-58
页 |
· 讨论 | 第58-59
页 |
第四章 鸭Ⅰ型肝炎病毒(ZJ-V/2006)基因组全长CDNA 克隆的构建与分析 | 第59-7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8
页 |
· 材料 | 第59-60
页 |
· 方法 | 第60-68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
页 |
· DHV-ⅠZJ-V/2006 株全长cDNA 序列各片段的RT-PCR 扩增 | 第68
页 |
· DHV-ⅠZJ-V/2006 株全长cDNA 的构建与鉴定 | 第68-69
页 |
· 序列分析 | 第69-70
页 |
· 讨论 | 第70-72
页 |
第五章 DHV-Ⅰ感染性克隆病毒的体外拯救与鉴定 | 第72-83
页 |
· 方法与材料 | 第72-78
页 |
· 材料 | 第72-73
页 |
· 方法 | 第73-75
页 |
· 拯救病毒的鉴定 | 第75-78
页 |
· 结果 | 第78-81
页 |
· 体外转录物RNA 完整性检测结果 | 第78
页 |
· 拯救病毒的鉴定 | 第78-81
页 |
· 讨论 | 第81-83
页 |
第六章 DHV-Ⅰ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在BHK-21 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83-92
页 |
· 材料 | 第83-84
页 |
· 质粒、细胞株及毒株 | 第83
页 |
· 主要试剂 | 第83
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3-84
页 |
· 方法 | 第84-87
页 |
· BHK-21 细胞的培养与冻存 | 第84
页 |
· DHV-Ⅰ拯救病毒的传代 | 第84-85
页 |
· DHV-Ⅰ拯救病毒与母本病毒TCID50 的测定 | 第85
页 |
· DHV-Ⅰ拯救病毒动力学特性 | 第85-87
页 |
· 拯救病毒与母本病毒毒力的测定 | 第87
页 |
· 结果 | 第87-91
页 |
· DHV-Ⅰ亲本毒和拯救病毒的动力学特性 | 第87-88
页 |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结果 | 第88-90
页 |
· 拯救病毒的攻毒试验结果 | 第90-91
页 |
· 讨论 | 第91-92
页 |
第七章 鸭Ⅰ型肝炎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 鉴别方法 | 第92-101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5
页 |
· 毒株与细胞 | 第92
页 |
· 试剂 | 第92
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92-93
页 |
· 标准品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93
页 |
· 病毒TCID50 的测定 | 第93-94
页 |
· 病毒RNA 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94
页 |
·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94
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94-95
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95
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95
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95
页 |
·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95
页 |
· 结果 | 第95-99
页 |
· 荧光定量PCR 引物的特异性 | 第95-96
页 |
· SYBR Green ⅠPCR 的优化 | 第96
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96-97
页 |
· SYBR Green ⅠPCR 的敏感性试验 | 第97-98
页 |
· SYBR Green ⅠPCR 的特异性试验 | 第98-99
页 |
· SYBR GreenⅠPCR 的重复性试验 | 第99
页 |
· 对病料样品的检测 | 第99
页 |
· 讨论 | 第99-101
页 |
结论 | 第101-102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5
页 |
缩略词 | 第115-117
页 |
致谢 | 第117-118
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