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
页 |
英文摘要 | 第4-5
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5-6
页 |
目录 | 第6-10
页 |
引言 | 第10-13
页 |
第一章 野大麦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3-28
页 |
·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3-18
页 |
· 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14
页 |
· 进化学说和种群空间动态模型 | 第14-15
页 |
·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 第15
页 |
· 分子生态学标记技术 | 第15-18
页 |
· 短芒野大麦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 第18-20
页 |
· 生物学特征 | 第18-20
页 |
· 生态学特征 | 第20
页 |
· 野大麦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0-22
页 |
· 野大麦分子分类学和野大麦进化 | 第20-21
页 |
· 野大麦种群遗传结构分化及遗传多样性 | 第21
页 |
· 野大麦种群生态适应性和自然选择 | 第21-22
页 |
· 野大麦反转座子BARE-1的生物学特征和应用 | 第22-25
页 |
· 植物反转座子 | 第22-23
页 |
· 野大麦反转座子 BARE-1 的生物学特征 | 第23-24
页 |
· 基于 BARE-1 的分子标记——REMAP 和 IRAP | 第24
页 |
· 基于 BARE-1 的分子标记——S-SAP | 第24-25
页 |
· 中国松嫩平原地理和生态概况 | 第25-26
页 |
· 中国野大麦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26-28
页 |
第二章 植物 DNA 甲基化研究进展 | 第28-32
页 |
· 植物甲基化酶 | 第28
页 |
· 植物生长发育 | 第28-29
页 |
· 植物基因组防御 | 第29-30
页 |
· 植物种群 DNA 甲基化和环境适应 | 第30-31
页 |
·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MSAP) | 第31-32
页 |
第三章 采用 AFLP 分子标记分析短松嫩平原芒野大麦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化 | 第32-61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9
页 |
· 材料 | 第32
页 |
· 方法 | 第32-39
页 |
· 短芒野大麦总DNA 提取 | 第32-34
页 |
· 短芒野大麦 AFLP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4-37
页 |
· AFLP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筛选 | 第37
页 |
· AFLP 选择性扩增 | 第37
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7-39
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9-57
页 |
· 短芒野大麦总DNA 质量 | 第39
页 |
· AFLP 引物组合筛选、比较、选择性扩增和样本量适合度检测 | 第39-44
页 |
· AFLP 选择性引物组合筛选 | 第39-40
页 |
· AFLP 选择性扩增 | 第40
页 |
· AFLP 引物组合比较 | 第40-43
页 |
· AFLP 样本量适合度检测 | 第43-44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化 | 第44-57
页 |
· 基因型频率 | 第44-45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48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分析 | 第48-49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间遗传一致度(I)与遗传距离(D) | 第49-52
页 |
· 分子方差分析 | 第52-53
页 |
· 聚类分析 | 第53-57
页 |
· 讨论 | 第57-61
页 |
第四章 采用 S-SAP 分子标记分析松嫩平原短芒野大麦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化 | 第61-85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3
页 |
· 材料 | 第61
页 |
· 方法 | 第61-63
页 |
· 短芒野大麦总DNA 提取 | 第61
页 |
· 短芒野大麦S-SAP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1-63
页 |
· S-SAP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的筛选 | 第63
页 |
· S-SAP 选择性扩增 | 第63
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63
页 |
· 测度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主要指标 | 第63
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63-78
页 |
· 短芒野大麦总DNA 质量 | 第63-64
页 |
· S-SAP 引物筛选、比较、选择性扩增和样本量适合度检测 | 第64-68
页 |
· S-SAP 选择性引物组合筛选 | 第64
页 |
· S-SAP 选择性扩增 | 第64
页 |
· S-SAP 引物组合比较 | 第64-68
页 |
· S-SAP 样本量适合度检测 | 第68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化 | 第68-78
页 |
· 基因型频率 | 第68-70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0-72
页 |
· 短芒野大麦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 第72-74
页 |
· 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 | 第74-75
页 |
· 分子方差分析 | 第75-77
页 |
· 聚类分析 | 第77-78
页 |
· 讨论 | 第78-85
页 |
第五章 松嫩平原短芒野大麦天然种群DNA 甲基化多样性分析 | 第85-100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5-88
页 |
· 材料 | 第85-86
页 |
· 方法 | 第86-88
页 |
· 短芒野大麦总DNA 提取 | 第86
页 |
· 短芒野大麦 MSAP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86-87
页 |
· MSAP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筛选 | 第87
页 |
· MSAP 选择性扩增 | 第87
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87-88
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88-98
页 |
· 甲基化模式分析 | 第88-94
页 |
· 甲基化敏感多态性(MSP)和甲基化不敏感多态性(MISP)分析 | 第94
页 |
· MSPM、ISPA、FLP和S-SAP的AMVOVA 分析 | 第94
页 |
· 聚类分析 | 第94-98
页 |
· Jaccard 相似性系数分析 | 第94-95
页 |
· 聚类分析 | 第95
页 |
· PCA 分析 | 第95-98
页 |
· 讨论 | 第98-100
页 |
结论 | 第100-10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6
页 |
附录 | 第116-140
页 |
后记 | 第140-141
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
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