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前言 | 第1-5
页 |
摘要 | 第5-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
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 第12-17
页 |
1.1.1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现状 | 第12-15
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
页 |
1.1.3 选题依据 | 第16-17
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35
页 |
1.2.1 国内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1
页 |
1.2.2 国内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四种传统模式及典型个案分析 | 第21-28
页 |
1.2.3 国外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1
页 |
1.2.4 国外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个案分析 | 第31-34
页 |
1.2.5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中的理论难点 | 第34-35
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35-39
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35
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5-39
页 |
第二章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的选择 | 第39-57
页 |
2.1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目标之关系 | 第39-42
页 |
2.1.1 库区发展目标的定位分析 | 第39-40
页 |
2.1.2 发展目标与移民安置思想及安置模式 | 第40-41
页 |
2.1.3 抓住移民安置之机遇促动其发展目标的实现 | 第41-42
页 |
2.2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新模式——城乡联动安置模式 | 第42-49
页 |
2.2.1 传统安置模式的弊端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移民安置思路 | 第42-43
页 |
2.2.2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提出 | 第43-44
页 |
2.2.3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类型选择 | 第44-47
页 |
2.2.4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交置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 第47-49
页 |
2.3 飞来峡库区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实证观察 | 第49-56
页 |
2.3.1 飞来峡水利枢纽概况 | 第49
页 |
2.3.2 飞来峡库区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提出 | 第49-50
页 |
2.3.3 20户进集镇安置移民的实证观察 | 第50-54
页 |
2.3.4 对飞来峡库区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战略性思考 | 第54-56
页 |
2.4 小结 | 第56-57
页 |
第三章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构建 | 第57-94
页 |
3.1 城乡联动安置模式中库区剩余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 第57-59
页 |
3.1.1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内涵 | 第57
页 |
3.1.2 库区剩余土地资源的系统规划 | 第57-59
页 |
3.2 水库农村移民与水电工程效益共享 | 第59-67
页 |
3.2.1 效益共享的提出 | 第60
页 |
3.2.2 现有水库农村移民共享水电工程效益政策的局限性 | 第60-61
页 |
3.2.3 水库农村移民共享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61-62
页 |
3.2.4 水库农村移民与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共享的估算 | 第62-63
页 |
3.2.5 效益共享的实施 | 第63-67
页 |
3.3 建立水库淹没区与水电工程受益区利害关系转移的补偿机制 | 第67-71
页 |
3.3.1 流域内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分析 | 第67-68
页 |
3.3.2 合理补偿是解决水库农村移民贫困的关键之一 | 第68-69
页 |
3.3.3 水库淹没区与水电工程受益区利害关系转移的补偿机制个案分析 | 第69-71
页 |
3.4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运行中保障体系的构筑 | 第71-93
页 |
3.4.1 国家在构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保障体系中的责任 | 第71-74
页 |
3.4.2 库区农村移民社会保障的社区保障模式 | 第74-78
页 |
3.4.3 库区农村移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 | 第78-81
页 |
3.4.4 城乡联动模式与库区农村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 | 第81-93
页 |
3.5 小结 | 第93-94
页 |
第四章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 第94-110
页 |
4.1 水库移民征地拆迁实物量调查精度的组织控制 | 第94-96
页 |
4.1.1 组织形式及机构的设置 | 第94
页 |
4.1.2 统一调查方法,制定专用表格 | 第94
页 |
4.1.3 实物指标汇总 | 第94-95
页 |
4.1.4 检查验收 | 第95
页 |
4.1.5 有关调查精度控制的几点建议 | 第95-96
页 |
4.2 水库移民集镇安置点优化选择中多属性效应理论的应用 | 第96-100
页 |
4.2.1 应用的意义 | 第96-97
页 |
4.2.2 多属性效用理论在移民集镇安置点比较选择中的应用 | 第97-99
页 |
4.2.3 移民集镇安置点优化中要注重生态创新 | 第99-100
页 |
4.3 水库农村移民动迁进度中社会控制架构 | 第100-104
页 |
4.3.1 问题的提出 | 第100-101
页 |
4.3.2 社会控制理论的原理 | 第101
页 |
4.3.3 社会控制理论在水库农村移民动迁中的运用 | 第101-104
页 |
4.4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实施目标的联动预警和监控方法 | 第104-109
页 |
4.4.1 目前状况 | 第104-105
页 |
4.4.2 水库移民系统重建中的进度、投资、质量联动预警与监控方法 | 第105-109
页 |
4.5 小结 | 第109-110
页 |
第五章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绩效评估 | 第110-129
页 |
5.1 绩效评估概述 | 第110-112
页 |
5.1.1 移民安置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 第110
页 |
5.1.2 移民安置绩效评估的依据 | 第110-112
页 |
5.2 移民安置绩效评估的工作分析 | 第112-116
页 |
5.2.1 工作范畴 | 第112
页 |
5.2.2 水库移民安置社会情况的监测与绩效评估 | 第112-113
页 |
5.2.3 水库移民安置经济情况的监测与绩效评估 | 第113-114
页 |
5.2.4 水库移民社会经济监测与绩效评估前期工作的三段论 | 第114-116
页 |
5.3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116-119
页 |
5.3.1 指标依据 | 第116-117
页 |
5.3.2 指标内容 | 第117-119
页 |
5.4 水库农村移民城乡联动安置模式协调发展状态的判定 | 第119-123
页 |
5.4.1 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20
页 |
5.4.2 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状态的判别与整合 | 第120-123
页 |
5.5 城乡联动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 | 第123-128
页 |
5.5.1 关联分析简介及关联度预测 | 第123-125
页 |
5.5.2 某移民安置区逐年技术经济指标的关联分析 | 第125-128
页 |
5.6 小结 | 第128-129
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
页 |
6.1 结论 | 第129
页 |
6.2 创新 | 第129-130
页 |
6.3 展望 | 第130-132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38-140
页 |
致谢 | 第14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