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语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论文正文 中老年自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流行病学特点 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9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人群及方法 | 第16-26页 |
· 基线调查人群选择 | 第16页 |
· 复查人群 | 第16-17页 |
· 心血管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 第17页 |
· 颈动脉超声检测 | 第17-22页 |
· 统计分析指标的定义 | 第22-24页 |
· 样本量估算 | 第24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结果 | 第26-85页 |
· 基线邀请者与未邀请者特征比较 | 第26页 |
· 复查者与未复查者基线特征比较 | 第26-27页 |
· 研究人群基线和复查时基本特征比较 | 第27-28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分布特征 | 第28-51页 |
· IMT进展速率的分布特征 | 第28-35页 |
· IMT进展速率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 IMT进展速率的测量部位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 斑块检出率增量的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斑块检出率增量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 第35页 |
·斑块检出率增量的测量部位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 斑块数目增量的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斑块数目增量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斑块数目增量的测量部位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 斑块面积增加速率的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 斑块面积增加速率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 斑块面积增加速率的测量部位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 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特点 | 第44-51页 |
· IMT进展速率特点 | 第44-45页 |
· 斑块数目增量特点 | 第45页 |
· 斑块面积增加速率特点 | 第45-51页 |
· 小结 | 第51页 |
· 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系 | 第51-85页 |
· 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IMT增量的关系 | 第52-61页 |
· 描述性分析 | 第52-57页 |
· 关和偏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8-61页 |
· 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数目增量的关系 | 第61-71页 |
· 描述性分析 | 第61-66页 |
· 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第66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66-71页 |
· 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面积增量的关系 | 第71-81页 |
· 描述性分析 | 第71-76页 |
· 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第76页 |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76-81页 |
· 基线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系 | 第81-84页 |
· 与IMT增量的关系 | 第81页 |
· 与斑块数目增量的关系 | 第81页 |
· 与新发斑块检出危险性的关系 | 第81页 |
· 与斑块面积增量的关系 | 第81-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92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85-90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分布特征 | 第85-86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 | 第86-89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 第89页 |
· 基线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系 | 第89-90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0页 |
· 研究的价值 | 第90-91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91页 |
· 研究前景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论文综述 | 第98-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120页 |
发表文章 | 第120-121页 |
附录1 基线邀请者与未邀请者1993-1994年基本特征比较 | 第121-122页 |
附录2 基线受检者与未受查者1993-1994年基本特征比较 | 第122-123页 |
附录3 国人ICVD十年发病危险简易评估表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