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1 引言 | 第12-26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
页 |
· 生物通风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8
页 |
· 生物通风修复技术实(试)验研究进展 | 第13-15
页 |
· 影响生物通风的因素及强化措施 | 第15-18
页 |
· 柴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8-20
页 |
· 其它修复技术对柴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8-19
页 |
· 生物通风技术对柴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9-20
页 |
· 石油烃降解菌种的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进展 | 第20-25
页 |
· 石油烃降解菌的鉴定方法 | 第20-22
页 |
· 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条件优化 | 第22-23
页 |
· 柴油降解菌的类型及降解能力 | 第23-25
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6
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
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
页 |
2 柴油污染土壤柱实验研究 | 第26-72
页 |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26
页 |
· 实验目的 | 第26
页 |
· 实验内容 | 第26
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2
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
页 |
· 油污土配制及土柱装填 | 第26-27
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
页 |
· 实验装置 | 第27-28
页 |
· 实验设计及过程 | 第28-29
页 |
· 测定方法 | 第29-32
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2-70
页 |
· 实验材料的性质 | 第32-33
页 |
· 土柱中TPH 的衰减规律 | 第33-44
页 |
· 不同历时各柱土壤中残余TPH 沿深度的平衡分布曲线 | 第33-41
页 |
· 不同历时各柱油污区平均TPH 含量的变化 | 第41-42
页 |
· 柴油挥发组分的去除 | 第42
页 |
· 柴油完全生物降解及其产生的CO_2 | 第42-43
页 |
· TPH 总量平衡分析 | 第43-44
页 |
· 土柱中柴油组分的变化 | 第44-52
页 |
· 取样点D 处主要代表性正烷烃组分浓度的变化 | 第46-49
页 |
· 取样点D 处主要代表性正烷烃组分去除速率的变化 | 第49-52
页 |
· 土柱中微生物FDA 活性的变化 | 第52-59
页 |
· 初始油浓度相同的土柱微生物FDA 活性的变化 | 第52-54
页 |
· 初始土壤含水率相同的土柱微生物FDA 活性变化 | 第54-55
页 |
· 初始C:N:P 比相同的土柱微生物FDA 活性变化 | 第55-57
页 |
· 通风孔隙体积数相同的土柱微生物FDA 活性变化 | 第57-59
页 |
· 土柱总气口TVOC、CO_2、O_2浓度变化 | 第59-62
页 |
· 各柱TVOC 随修复过程的变化 | 第59-60
页 |
· 各柱总气口TVOC、CO_2、O_2随修复过程变化的对照分析 | 第60-62
页 |
· 正交实验分析 | 第62-70
页 |
· 不同取样点处各因素在实验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及最优水平分析 | 第62-69
页 |
· 柱实验TPH 去除最优组合确定 | 第69-70
页 |
· 小结 | 第70-72
页 |
3 柴油污染土壤砂箱实验研究 | 第72-88
页 |
· 实验目的 | 第72
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2-75
页 |
· 实验材料 | 第72
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72
页 |
· 实验试剂 | 第72
页 |
· 实验仪器 | 第72
页 |
· 实验设计及过程 | 第72-74
页 |
· 实验设计 | 第72-74
页 |
· 实验过程 | 第74
页 |
· 测定方法 | 第74-75
页 |
· 土壤中TPH 含量测定 | 第74-75
页 |
· 土壤中柴油的主要正烷烃代表组分测定 | 第75
页 |
· 通风前后土柱气体的监测 | 第75
页 |
· 微生物FDA 活性 | 第75
页 |
· 微生物菌悬液配制 | 第75
页 |
· 微生物计数 | 第75
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5-86
页 |
· 砂箱中TPH 的衰减规律 | 第75-81
页 |
· 砂箱内的TPH 分布 | 第75-79
页 |
· 通风过程中砂箱内的柴油组分变化 | 第79-81
页 |
· 砂箱内微生物FDA 活性变化 | 第81
页 |
· 砂箱总气口TVOC、CO_2、O_2浓度变化 | 第81-84
页 |
· 砂箱总气口TVOC 浓度随通风过程的变化 | 第81-82
页 |
· 砂箱总气口CO_2、O_2浓度随通风过程的变化 | 第82-84
页 |
· 砂箱总气口TVOC、CO_2、O_2浓度随通风过程变化的对照分析 | 第84
页 |
· TPH、微生物FDA 活性、总气口气体浓度的近似对应关系 | 第84-85
页 |
· 砂箱内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 第85-86
页 |
· 小结 | 第86-88
页 |
4 砂箱内微生物菌种鉴定及降解性能 | 第88-100
页 |
· 研究目的 | 第88
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8-90
页 |
· 实验仪器 | 第88
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88
页 |
· 柴油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筛选 | 第88
页 |
· 柴油降解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88-89
页 |
· 菌株生长曲线及生长量测定 | 第89
页 |
· 降解样品前处理及柴油标准曲线绘制、组分的测定 | 第89-90
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90-99
页 |
· 菌种的筛选、纯化 | 第90
页 |
·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90-91
页 |
·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91-92
页 |
·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92-93
页 |
· 菌株的降解条件优化 | 第93-95
页 |
·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93-94
页 |
· pH 值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94-95
页 |
· 细菌生长曲线 | 第95-96
页 |
· 菌株对柴油的降解能力 | 第96-99
页 |
· 柴油降解率 | 第96-97
页 |
· 两株菌对柴油组分的降解 | 第97-99
页 |
· 小结 | 第99-100
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
页 |
· 结论 | 第100-101
页 |
· 建议 | 第101-102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
页 |
致谢 | 第110-111
页 |
个人简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