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
页 |
Abstract | 第6-7
页 |
详细摘要 | 第7-11
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16
页 |
目录 | 第16-19
页 |
1 绪论 | 第19-33
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9-20
页 |
· 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
页 |
· 大采高综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
页 |
·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回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
页 |
· 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厚采煤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
页 |
· 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3-27
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7-29
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3
页 |
· 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9
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
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1
页 |
· 论文的工作量 | 第31-33
页 |
2 错层位完全无煤柱相互搭接工作面矿压理论研究 | 第33-61
页 |
· 关键层理论的应用及强度条件分析 | 第34-36
页 |
· 完全无煤柱搭接工作面煤壁上方基本顶弹性薄板力学模型 | 第36-52
页 |
· 弹性薄板功的互等基本系统和基本解 | 第36-40
页 |
· 均载q作用下错层位巷道布置首采工作面基本顶弹性薄板力学模型 | 第40-47
页 |
· 错层位巷道布置接续工作面基本顶弹性岩板力学模型 | 第47-52
页 |
· 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厚采煤法基本顶断裂步距研究 | 第52-55
页 |
· 厚煤层整层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动态稳定性 | 第55-59
页 |
· 工作面布置形式对关键层稳定条件的影响 | 第55-56
页 |
· 不同工作面布置形式对关键层稳定的影响 | 第56-57
页 |
· 采空区垮落带高度的判定 | 第57-5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
页 |
3 5m厚煤层整层回采实验室相似模拟研究 | 第61-79
页 |
·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 | 第61-63
页 |
· 相似模拟实验的用途 | 第63
页 |
· 西山实验原形的相似模拟试验 | 第63-77
页 |
· 相似模拟试验煤、岩性质及模型制作 | 第63-68
页 |
· 实验内容 | 第68-69
页 |
·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分析 | 第69-7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
页 |
4 完全无煤柱相互搭接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数值模拟分析 | 第79-93
页 |
· FLAC3D原理与应用 | 第79-83
页 |
·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3-85
页 |
· 数值模拟分析内容 | 第83
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3-84
页 |
· 计算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84-85
页 |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91
页 |
· 首采工作面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87
页 |
· 沿采空区布置接续工作面区段进风巷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7-88
页 |
· 工作面围岩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8-89
页 |
· 采空区围岩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9-90
页 |
· 留煤柱护巷工作面围岩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0-9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
页 |
5 完全无煤柱相互搭接工作面的现场应用研究 | 第93-119
页 |
· 巷道布置理论分析 | 第93-100
页 |
· 巷道布置的理论理论分析 | 第93-95
页 |
· 巷道布置形式的回采率计算研究 | 第95
页 |
· 巷道布置对自然发火的影响 | 第95-100
页 |
· 地质条件 | 第100-102
页 |
· 煤层赋存情况 | 第100
页 |
· 煤层顶底板情况 | 第100
页 |
· 地质构造情况 | 第100
页 |
· 水文地质情况 | 第100
页 |
· 其它地质情况 | 第100-101
页 |
· 工作面布置情况 | 第101-102
页 |
· 镇城底矿8#煤层试验工作面的掘进、配套设备及工艺参数 | 第102-105
页 |
· 首采工作面起坡段及接续工作面巷道的掘进与维护 | 第102-103
页 |
· 工作面配套设备 | 第103-104
页 |
· 工作面工艺参数 | 第104-105
页 |
· 工作面现场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105-118
页 |
· 工作面额支架载荷实测统计分析 | 第105-109
页 |
· 顶煤及顶板运移观测 | 第109-113
页 |
· 两巷超前压力观测 | 第113-114
页 |
· 效益分析 | 第114-11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
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5
页 |
·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9-122
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2-123
页 |
· 展望 | 第123-12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
页 |
致谢 | 第128-129
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
页 |
在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9
页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
页 |
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奖励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