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珠江三角洲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地气交换通量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环境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珠江三角洲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地气交换通量研究
论文目录
 
本文缩写第1-6 页
摘要第6-8 页
Abstract第8-14 页
第一章:绪论第14-32 页
  · 大气硫概述第14-17 页
  ·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概述第17-18 页
  · VOSCs在大气化学中的作用及其大气化学过程第18-20 页
  · 内陆生态系统VOSCs研究进展第20-30 页
    · 内陆生态系统VOSCs源与汇第21-25 页
    · 影响土壤—植物系统VOSCs通量的因素第25-30 页
  · 挥发性含硫气体采样及分析测定方法第30-31 页
  · VOSCs通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1-32 页
第二章:实验方案和内容第32-37 页
  · 研究方案第32-33 页
  · 研究技术路线第33-34 页
  · 研究内容第34-35 页
  · 预期结果第35-37 页
第三章:森林生态系统VOSCs通量研究第37-71 页
  · 实验部分第37-44 页
    · 研究地点概况第37-39 页
    · 采样箱设计第39 页
    · VOSCs气体室内分析第39-41 页
    · 通量计算第41-42 页
    · 其它辅助测量第42-43 页
    · 数据统计第43-44 页
  · 森林生态系统COS通量研究第44-58 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44-46 页
    · 结果与讨论第46-58 页
      · COS通量随森林演替的变化第48 页
      · 凋落物对COS通量的影响第48-50 页
      · COS通量与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呼吸的关系第50-52 页
      · COS通量与空气COS浓度关系第52-54 页
      · COS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第54-55 页
      · 多因素对土壤COS吸收速率的综合影响第55-57 页
      · 不同垂直高度COS浓度变化第57-58 页
  · 森林DMS,CS_2和DMDS通量第58-69 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58-59 页
    · 结果与讨论第59-69 页
      · 不同演替阶段通量变化第62-64 页
      · 凋落物对DMS释放的影响第64 页
      · 浓度和通量季节变化第64-67 页
      · 通量日变化第67-69 页
      · 不同样点间DMS通量差异第69 页
  · 本章小结第69-71 页
第四章:稻田生态系统VOSCs通量研究第71-93 页
  · 实验样地与实验方法第71-74 页
    · 研究地点概况第71-72 页
    · 水稻生理特点第72 页
    · 样品采集和分析第72-73 页
    · 其它辅助测量第73-74 页
    ·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74 页
  · 结果与讨论第74-91 页
    · 植物对稻田生态系统VOSCs通量的影响第76-83 页
    · 干旱和水淹对VOSCs通量的影响第83-86 页
    · VOSCs通量和浓度日变化第86-88 页
    · VOSCs通量和浓度季节变化第88-90 页
    · 稻田生态系统疏通量估算第90-91 页
  · 本章小结第91-93 页
第五章:城市草地生态系统VOSCs通量研究第93-107 页
  · 实验样地与实验方法第93-94 页
  · 结果与讨论第94-106 页
    · 草地COS通量第95-101 页
    · 草地DMS通量第101-104 页
    · 草地CS_2和DMDS通量第104-106 页
  · 本章小结第106-107 页
第六章:菜地生态系统VOSCs通量研究第107-114 页
  · 实验样地和实验方法第107-108 页
  · 结果与讨论第108-113 页
    · 蔬菜不同生长阶段VOSCs通量第109-111 页
    · VOSCs释放与温度的关系第111-112 页
    · VOSCs释放与CO_2交换速率的关系第112-113 页
  · 本章小结第113-114 页
第七章:室内培养土壤VOSCs释放研究第114-128 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5-117 页
  · 结果与讨论第117-127 页
    · 不同含水量对VOSCs释放的影响第117-118 页
    · 含硫化合物对VOSCs释放的影响第118-127 页
      · 甲硫氨酸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18-121 页
      · 半胱氨酸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21-123 页
      · 胱氨酸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23-124 页
      · Na_2S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24-125 页
      · Na_2SO4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25-127 页
      · 不同含硫化合物对VOSCs通量的影响第127 页
  · 本章小节第127-128 页
第八章:结论第128-131 页
  · 主要结论第128-129 页
  · 本研究创新点第129-130 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第130-131 页
参考文献第131-146 页
(待)发表的论文第146-147 页
致谢第147-148页

本篇论文共148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珠江三角洲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挥发性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邻近南海海
零价金属铁、锌以及双金属铁/钯、铁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PCDDs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的分布、来
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华南
热液条件下CO2与H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研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黄铜矿、
苏丹Melut盆地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
沾化凹陷东部北西向断裂系统与油气
环境与生物样品中PCDD/Fs和DL-PCBs
大洋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盐限
东北伊通—大屯和双辽地区晚中生代
海南海西、印支期构造变形及其~(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恢复
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
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沉积、层序及油气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与油气
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澜沧江南带三叠纪碰撞后岩浆作用、
粤西新生代红土组分特征与定量遥感
广州市河涌磷污染及控制研究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深层天然
季风气候对南海北部珊瑚钙化和氧碳
济阳—昌潍坳陷早新生代原型盆地分
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
惠民凹陷沙三段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断陷地质结构及演
济阳坳陷缓坡带形成机制及油气成藏
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峨眉山LIP事件在乐康剖面的沉积地球
地形与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
安徽巢湖杭埠河流域环境变化的湖泊
湘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岩浆作用及
川西新元古代岩浆岩的SHRIMP锆石U-
西江流域水体有机污染物及大分子有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广州市典型医院空气中羰基化合物等
埕东—飞雁滩地区层序地层与油气成
盐湖沉积剖面有机质分子、碳氢分子
台湾西南海域地震数据处理及天然气
临南洼陷烃源岩油气生成的动力学模
桂北—湘西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的形成
基于XML的地质数据集成及WebGIS发布
Mg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定及其在地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生成动力学
我国炼焦生产过程排放的颗粒物和挥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研
不同方式改性的膨润土吸附苯胺的比
陆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机理研究
胜利油田桩西古潜山构造特征及油气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
水环境生物污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
广州市大气环境中多溴联苯醚(PBDE
吉林省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其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岩石学、地球化学
二氧化锰体系下氯酚的非生物转化研
墨西哥湾—南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有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
济阳坳陷CO2气成藏机理
基于GIS的广州森林空间格局及其环境
基于GIS的广州市边缘区绿地景观梯度
珠江口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累
基于GIS、无线定位、无线通讯的移动
ASTER与ETM+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
基于分布式多层结构的机动车排放检
基于Ajax技术的WEBGIS研究及实现
开放系统下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动力
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
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烃源岩和原油
基于GIS的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磷素流失及
合成锰矿物及其对稀土元素的吸附作
基于WebGIS的流行疾病预警和发布系
基于WebGIS的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信
遥感地表温度反演在寒害监测预警中
面向防汛指挥调度的移动GIS与WebGI
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四堡期岩浆
云浮硫铁矿区土壤中铊迁移行为的元
珠江河口水生生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初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可持续发
卷烟主流烟气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
基于空间信息与基础框架的政务信息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与全球变化相
广州市污染河涌的原地微生物治理技
MO2(M=Ti,Zr,Mn)的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论文 通量 森林 稻田 城市草地论文 菜地 土壤 珠江三角洲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cindyflo**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