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表索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无线网状网结构 | 第15-16页 |
· 无线网状网的特点 | 第16-17页 |
· 无线网状网的应用 | 第17-21页 |
· 无线网状网与其它主要无线网络的区别 | 第21-22页 |
· 无线网状网与蜂窝网络的主要区别 | 第21页 |
· 无线网状网与Ad hoc网的主要区别 | 第21-22页 |
· 无线Mesh网络与WLAN(Wi-Fi)的主要区别 | 第22页 |
· 无线网状网络的主要优缺点 | 第22-23页 |
·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支持无线网状网络结构的IEEE 802系列协议 | 第26-46页 |
· 80·6对无线网状网结构的支持 | 第26-30页 |
· IEEE ·标准介绍 | 第26-27页 |
· WiMAX Mesh网络帧结构 | 第27-30页 |
· ·网状结构的局限性 | 第30页 |
· ·s草案对无线网状网结构的支持 | 第30-35页 |
· 无线局域网状网概述 | 第30-31页 |
· 无线局域网状网中多信道操作 | 第31-33页 |
· 无线局域网状网与其它网络的互连 | 第33-35页 |
· ·协议簇对无线网状网结构的支持 | 第35-42页 |
· ·中的网状网结构 | 第35-37页 |
· ·中的网状网结构 | 第37-38页 |
· ·中的网状网结构 | 第38-40页 |
· ·中的网状网结构 | 第40-41页 |
· ·中的网状网结构 | 第41-42页 |
· ·对无线网状网结构的支持 | 第42-43页 |
· 目前国内无线网状网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基于干扰模型的多接口多信道分配策略 | 第46-70页 |
·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 | 第46-49页 |
· 隐藏终端问题 | 第46-47页 |
· 暴露终端问题 | 第47-48页 |
· 无线网络中的载波侦听 | 第48-49页 |
· 无线网络的信道分配策略 | 第49-59页 |
· 静态信道分配和动态信道分配 | 第53-54页 |
· 无线网状网中集中式多信道分配及路由策略 | 第54-57页 |
· 无线网状网中分布式多信道分配及路由策略 | 第57-59页 |
· 一种基于干扰模型的多接口多信道分配策略 | 第59-70页 |
· 无线传输和干扰模型 | 第60-61页 |
· 单一信道无干扰链路流调度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 第61-63页 |
· 节点接口数对多信道环境下无干扰链路流调度的约束条件 | 第63页 |
· 基于线性规划的流的调度 | 第63-64页 |
· 信道分配策略 | 第64-68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一种基于方向天线和时间同步机制的无线网状网MAC协议 | 第70-92页 |
· 概述 | 第70-72页 |
· 无线网状网MAC协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71页 |
· 无线网状网MAC协议设计要求 | 第71-72页 |
· IEEE · MAC协议 | 第72-76页 |
·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和点协调功能(PCF) | 第74-75页 |
· ·e基于EDCF、HCF的QoS机制 | 第75-76页 |
· MMAC(Multihop RTS MAC)协议 | 第76-79页 |
· 2P协议 | 第79-80页 |
· Microsoft公司的MUP(multi-radio unification protocol)协议 | 第80-82页 |
· IEEE ·s草案单接口多信道MAC协议 | 第82-84页 |
· 共同信道框架下单接口多信道MAC协议实现机制 | 第82-83页 |
· 共同信道框架下单接口多信道MAC协议的隐藏终端问题 | 第83-84页 |
· 一种基于方向天线和时间同步机制的多信道无线网状网MAC协议 | 第84-91页 |
· 基于方向天线和时间同步机制的WMN MAC协议Mesh—MAC | 第84-89页 |
· 仿真比较 | 第89-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基于干扰模型的无线网状网自适应路由策略 | 第92-112页 |
· 无线网状网络主要相关路由协议简介 | 第92-96页 |
· 动态源路由(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协议 | 第92-93页 |
· 基于目的序号距离矢量(DSDV)协议 | 第93页 |
· 按需距离矢量(AODV)协议 | 第93-94页 |
· 基于关联性的路由(ABR)协议 | 第94-95页 |
· 基于信号稳定性路由(SSR)协议 | 第95页 |
· 多径源路由(MSR)协议 | 第95-96页 |
· 无线网状网路由协议 | 第96-97页 |
· 多射频链路质量源路由(MR-LQSR)协议 | 第97-102页 |
· LQSR协议简介 | 第98-99页 |
· LQSR协议组成与层次分析 | 第98-99页 |
· LQSR协议原理 | 第99页 |
· WCETT路由判据 | 第99-102页 |
· WCETT值的构成 | 第99-101页 |
· 协议评价 | 第101-102页 |
· 混合无线网状网(HWMP)协议 | 第102-105页 |
· HWMP中按需路由发现机制 | 第102-103页 |
· HWMP中基于树的寻径机制 | 第103页 |
· 混合寻径策略 | 第103-105页 |
· 一种基于干扰模型的无线网状网自适应路由策略 | 第105-112页 |
· 无线传输和干扰模型 | 第105-106页 |
· 网络拓扑形成 | 第106页 |
· 基于干扰模型的路由策略 | 第106-109页 |
· 仿真比较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12-116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13-116页 |
· 无线网状网QoS机制的研究 | 第113-114页 |
· 无线网状网安全机制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