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0 引言 | 第13-24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5-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22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24页 |
1 围填海造地与加强管理的理论溯源 | 第24-38页 |
· 关于围填海造地的争论 | 第25-28页 |
· 围填海造地效益的理论分析 | 第28-31页 |
· 政府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31-38页 |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2-33页 |
· 外部效应理论 | 第33-34页 |
· 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 | 第34-36页 |
· 海陆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36-38页 |
2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历史变迁与总体评价 | 第38-56页 |
·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发展历程 | 第38-42页 |
· 20 世纪我国围填海造地的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 21 世纪我国围填海造地的基本情况 | 第39-42页 |
· 我国围填海造地典型案例评述 | 第42-48页 |
· 北海区围填海造地的典型案例评述——以秦皇岛港的围填海造地为例 | 第42-43页 |
· 东海区围填海造地的典型案例——以福建省厦门市围填海造地为例 | 第43-45页 |
· 南海区围填海造地的典型案例评述——以澄饶联围为例 | 第45-48页 |
·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总体评价 | 第48-56页 |
· 围填海造地的积极效应 | 第49-51页 |
· 围填海造地的负面影响 | 第51-54页 |
· 科学、适度围填海造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4-56页 |
3 我国围填海造地效益的综合评价 | 第56-87页 |
· 围填海造地效益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56-62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57页 |
· 指标选择的解释 | 第57-59页 |
· 围海造地效益评估的方法 | 第59-62页 |
· 围填海造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 第62-75页 |
· 对重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 对生物质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 对海洋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 第67页 |
· 对海洋冲淤条件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围填海造地生态环境效益的实证分析:以南海区广东省为例 | 第68-75页 |
· 围填海造地的经济效益 | 第75-82页 |
· 经济价值益损 | 第75-76页 |
· 对农业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对盐业的影响 | 第77页 |
· 对运输业的影响 | 第77页 |
· 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77-78页 |
· 围填海造地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北海区河北省为例 | 第78-82页 |
· 围填海造地的社会效益 | 第82-87页 |
· 对人口和就业的影响 | 第82页 |
· 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影响 | 第82-83页 |
· 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景观效应 | 第84页 |
· 围填海造地社会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东海区福建省为例 | 第84-87页 |
4 我国现行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7-116页 |
· 政府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 第87-89页 |
·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围填海造地管理的政策 | 第89-90页 |
· 国家无偿投资阶段:1950-1978 年 | 第89-90页 |
· 无偿和有偿投资相结合阶段:1978-1990 年 | 第90页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行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 | 第90-102页 |
· 相关法律法规 | 第91-93页 |
·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 第93-95页 |
· 海域权属管理制度 | 第95-97页 |
·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 第97-98页 |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98-100页 |
· 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 第100-102页 |
· 我国现行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2-111页 |
· 缺少针对围填海造地管理的专门法律 | 第102页 |
· 相关制度不能满足围填海造地管理的现实需要 | 第102-106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 第106-108页 |
· 围填海造地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108-111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成因及其消极影响 | 第111-116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成因 | 第111-113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113-116页 |
5 国外围填海造地的实践与管理经验借鉴 | 第116-142页 |
· 国外围填海造地实践的历史变迁 | 第116-124页 |
· 荷兰:生存安全需求主导型 | 第116-119页 |
· 日本:工业化发展需求主导型 | 第119-122页 |
· 美国:城市化发展需求主导型 | 第122-124页 |
· 荷、日、美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 第124-133页 |
· 荷兰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 第124-126页 |
· 日本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 第126-130页 |
· 美国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 第130-133页 |
· 中国与荷、日、美对围填海造地管理的比较 | 第133-138页 |
· 中荷比较 | 第133-134页 |
· 中日比较 | 第134-137页 |
· 中美比较 | 第137-138页 |
· 启示 | 第138-142页 |
6 我国进一步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的制度框架 | 第142-151页 |
· 我国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的发展趋势 | 第142-143页 |
· 围填海管理制度重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43-145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框架的构建 | 第145-151页 |
· 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的宗旨 | 第145-146页 |
· 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的综合框架 | 第146-151页 |
7 我国进一步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 | 第151-166页 |
· 继续规范政府规制制度:基于海洋综合管理的需要 | 第151-159页 |
· 规制的依据:建立健全围填海造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151-152页 |
· 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 第152-155页 |
· 规范微观控制制度:加强政府规制围填海项目的制度基础 | 第155-159页 |
· 完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155-156页 |
· 规范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 第156页 |
· 因地制宜建立围填海造地的综合评估体系 | 第156-157页 |
· 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的平面设计方式 | 第157-158页 |
· 建立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制度 | 第158-159页 |
· 社会监管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159页 |
· 理顺管理流程:基于围填海造地项目过程管理的需要 | 第159-164页 |
· 搞好围填海造地的全面综合规划与管理 | 第159-161页 |
· 建立并完善围填海造地的战略论证制度 | 第161-162页 |
· 严格围填海项目的审批制度 | 第162页 |
· 建立围填海项目的跟踪检查和动态监测机制 | 第162-163页 |
· 建立围填海造地的后评估制度 | 第163-164页 |
· 夯实管理基础:建立围填海造地管理的科学支撑体系 | 第164-166页 |
8 结语 | 第166-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