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8
页 |
导论 | 第8-37
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18
页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第18-32
页 |
三、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主要论点 | 第32-37
页 |
第一章 农民工弱势化程度分析:已成为城镇弱势群体的主体之一 | 第37-59
页 |
一、农民工群体产生的制度背景: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 | 第37-46
页 |
二、农民工弱势化的基本表现 | 第46-59
页 |
(一) 政治层面的弱势:民主政治权利缺失 | 第46-50
页 |
(二) 就业层面的弱势:公平就业权利缺失 | 第50-52
页 |
(三) 收益分配中的弱势:劳动报酬权利与社会保障权利缺失 | 第52-55
页 |
(四) 社会层面的弱势:生活方式的边缘化与生活环境中的歧视 | 第55-59
页 |
第二章 造成农民工弱势状况的因素分析:制度的缺失与不公平 | 第59-73
页 |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 | 第59-61
页 |
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 第61-64
页 |
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 第64-68
页 |
四、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 | 第68-70
页 |
五、二元体制影响下市民形成的固有观念 | 第70-73
页 |
第三章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理论支持 | 第73-88
页 |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有效性分析 | 第73-80
页 |
(一)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改变其弱势地位 | 第73-78
页 |
(二) 农民工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受制度因素的制约 | 第78-80
页 |
二、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制度框架分析 | 第80-88
页 |
(一) 概念分析 | 第80-83
页 |
(二) 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制度框架 | 第83-88
页 |
第四章 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88-117
页 |
一、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质与量 | 第88-92
页 |
二、现阶段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92-117
页 |
(一) 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培养:工资制度与教育培训制度的制约 | 第92-99
页 |
(二) 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流动:户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 | 第99-105
页 |
(三) 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就业制度的歧视 | 第105-110
页 |
(四) 农民工人力资源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护制度的缺失 | 第110-117
页 |
第五章 政府完善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制度安排 | 第117-134
页 |
一、保证农民工人力资源有效培养的制度安排 | 第117-123
页 |
(一) 工资制度:增强农民工积累人力资本的经济能力 | 第117-118
页 |
(二) 教育培训制度: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的质量 | 第118-123
页 |
二、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源合理、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 第123-126
页 |
(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退出农业、农村的有效机制 | 第123-124
页 |
(二) 户籍制度的逐渐转型:给农民工以迁徙、居住和职业选择的自由 | 第124-126
页 |
三、实现农民工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安排: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市场机制 | 第126-128
页 |
四、实现农民工人力资源科学保障的制度安排 | 第128-134
页 |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无忧生活 | 第128-131
页 |
(二) 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 | 第131-132
页 |
(三)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工掌握维权的有力武器 | 第132-134
页 |
结语 | 第134-13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4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4-155
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55-159
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59-16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