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
页 |
Abstract | 第11-14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8
页 |
第1 节赤潮概述 | 第14-21
页 |
· 赤潮的定义 | 第14
页 |
· 赤潮生物种类 | 第14-15
页 |
· 赤潮藻的分型 | 第15-16
页 |
· 赤潮的危害 | 第16-17
页 |
· 中国赤潮发生的概况 | 第17-18
页 |
· 中国赤潮发生的特点 | 第18-20
页 |
· 中国赤潮研究的概况 | 第20-21
页 |
第2节 赤潮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及分子标记技术 | 第21-34
页 |
· 核糖体rRNA 基因和转录间隔区 | 第21-27
页 |
· 其它基因作为系统进化分析的分子标记 | 第27-29
页 |
· 多个基因区作为分子标识作系统进化分析 | 第29-30
页 |
·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 第30-34
页 |
第3节 赤潮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34-48
页 |
· 基于核酸提取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34-40
页 |
· 全细胞杂交(whole cell hybridization) 技术 | 第40-44
页 |
·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44-45
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辅助设备 | 第45
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45-47
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47-48
页 |
第二章 中国海域几株中肋骨条藻类似硅藻的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84
页 |
· 前言 | 第48-4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60
页 |
·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49-51
页 |
· LM 观察 | 第51
页 |
· SEM 观察 | 第51
页 |
· 细胞测量学与数据统计 | 第51-52
页 |
· 细胞总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52-53
页 |
· ITS (含5.8S rDNA) 和LSU D1-D2 rDNA 序列的PCR 扩增 | 第53
页 |
· 扩增DNA 的纯化回收 | 第53-54
页 |
· 扩增DNA 的T-A 克隆 | 第54-57
页 |
· 序列分析 | 第57-60
页 |
· 结果 | 第60-76
页 |
·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60-70
页 |
· DNA 的分离 | 第70-71
页 |
· PCR 及测序 | 第71-72
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3
页 |
· 骨条藻间的遗传距离 | 第73-76
页 |
· 讨论 | 第76-84
页 |
· 骨条藻种的划分的形态学标准 | 第76-77
页 |
· 骨条藻种的鉴定及形态学比较 | 第77-79
页 |
· 用ITS 和LSU D1-D2 rDNA 对骨条藻种的鉴定 | 第79-81
页 |
· 骨条藻的地理分布与进化关系 | 第81-82
页 |
· 骨条藻种的多样性 | 第82-84
页 |
第三章 一株裸甲藻类似种的形态学观察及rDNA 和ITS 序列分析 | 第84-94
页 |
· 前言 | 第84-85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
页 |
·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85
页 |
· LM 观察 | 第85
页 |
· SEM 观察 | 第85
页 |
· 细胞总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85
页 |
· ITS (含5.8S rDNA)和LSU D1-D2 rDNA 序列(以下简称LSU 序列) 的PCR 扩增 | 第85
页 |
· 扩增DNA 的纯化回收、克隆和测序 | 第85
页 |
· 序列分析 | 第85-86
页 |
· 结果 | 第86-92
页 |
·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86-89
页 |
· DNA 的分离 | 第89
页 |
· PCR 及测序 | 第89
页 |
· 序列分析 | 第89-90
页 |
· 系统树分析 | 第90-92
页 |
· 讨论 | 第92-94
页 |
第四章 赤潮异湾藻的全细胞FISH 检测 | 第94-113
页 |
· 前言 | 第94-96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1
页 |
·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96
页 |
· 细胞总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96
页 |
· LSU 和ITS 序列的PCR 扩增 | 第96
页 |
· 扩增DNA 的纯化回收、克隆与测序 | 第96
页 |
· 序列分析 | 第96
页 |
· 寡核甘酸探针的设计 | 第96-98
页 |
· 赤潮异湾藻的固定测试 | 第98-99
页 |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99-100
页 |
· 探针的交叉反应测试 | 第100
页 |
· 细胞周期内荧光信号和FISH 检测率的比较 | 第100-101
页 |
· 图像采集及分析 | 第101
页 |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101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3
页 |
· 杂交流程的建立和优化 | 第101-105
页 |
· 用优化的杂交流程对赤潮异湾藻进行特异性的检测 | 第105-108
页 |
· 赤潮异湾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FISH 检测的影响 | 第108-109
页 |
· 建立的FISH 与其它检测赤潮异湾藻的方法的比较 | 第109-111
页 |
· FISH 的应用前景 | 第111-113
页 |
第五章 海洋原甲藻的全细胞FISH 检测 | 第113-121
页 |
· 前言 | 第113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7
页 |
·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 | 第113-114
页 |
· 细胞总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114
页 |
· LSU D1-D2 rDNA 序列(以下简称LSU 序列)和ITS 序列(含ITS1、ITS2 和5.8S rDNA,以下同)的PCR 扩增 | 第114-115
页 |
· 扩增DNA 的纯化回收与测序 | 第115
页 |
· 序列分析 | 第115
页 |
· 寡核甘酸探针的设计 | 第115-116
页 |
· 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 | 第116
页 |
· 探针的特异性测试 | 第116
页 |
· 图像采集及分析 | 第116-117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1
页 |
· 原位杂交方法 | 第117
页 |
· 探针的特异性 | 第117-121
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121-123
页 |
· 主要研究结果或结论 | 第121
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121-122
页 |
· 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 第122-12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9
页 |
在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9-151
页 |
致谢 | 第1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