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1.1 蛋白质组学及研究技术 | 第20-21页 |
1.1.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 第20-21页 |
1.1.2 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技术 | 第21页 |
1.2 生物质谱技术 | 第21-22页 |
1.3 生物信息学 | 第22页 |
1.4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研究 | 第22-24页 |
1.4.1 寒性、热性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23页 |
1.4.2 寒性、热性中药对交感神经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23页 |
1.4.3 寒性、热性中药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4 寒性、热性中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24页 |
1.5 iTRAQ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第24-25页 |
1.6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7 展望 | 第26-29页 |
第2章 典型寒性、热性中药对正常、寒证及热证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9-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1.3 实验中药材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2.1 中药材制备 | 第32-33页 |
2.2.2 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33页 |
2.2.3 分组及给药 | 第33-34页 |
2.2.3.1 附子、干姜、花椒、黄连、黄芩、黄柏对正常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33页 |
2.2.3.2 附子、干姜、花椒、黄连、黄芩、黄柏对寒证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33-34页 |
2.2.3.3 附子、干姜、花椒、黄连、黄芩、黄柏对热证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34页 |
2.2.3.4 寒性、平性中药对大鼠机体的影响 | 第34页 |
2.2.4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第34页 |
2.2.5 实验取材 | 第34-35页 |
2.2.6 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5页 |
2.2.7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 | 第35页 |
2.2.8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35-36页 |
2.2.9 对大鼠肝组织三磷酸腺苷酶的影响 | 第36页 |
2.2.9.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2.2.9.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2.2.9.3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2.2.9.4 对大鼠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的影响 | 第36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6-37页 |
2.4 对正常大鼠机体的影响 | 第37-42页 |
2.5 对寒证大鼠机体的影响 | 第42-49页 |
2.6 对热证大鼠机体的影响 | 第49-57页 |
2.7 其他寒性、平性中药对大鼠机体的影响 | 第57-62页 |
2.8 小结 | 第62-65页 |
第3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寒性、热性中药的性味研究 | 第65-126页 |
第一节 寒性、热性中药对肝脏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第65-93页 |
1.1 实验材料及实验动物分组 | 第65-67页 |
1.1.1 实验药品 | 第65-66页 |
1.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66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6-67页 |
1.1.4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第67页 |
1.1.5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6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1.2.1 样品处理 | 第67-68页 |
1.2.2 样品酶解实验步骤 | 第68页 |
1.2.3 标记步骤 | 第68页 |
1.2.4 高pH反相分级 | 第68-69页 |
1.2.5 纳升级反相色谱-TripleTOFTM 5600进行蛋白质分析 | 第69页 |
1.2.6 数据库搜索 | 第69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69-72页 |
1.3.1 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 | 第69-70页 |
1.3.2 ProteinPilot~(TM) 4.5展示的蛋白搜索结果 | 第70页 |
1.3.3 蛋白定量匹配肽段 | 第70-71页 |
1.3.4 匹配肽段质谱图 | 第71-72页 |
1.4 热性中药差异蛋白分析 | 第72-85页 |
1.5 寒性中药差异蛋白分析 | 第85-93页 |
第二节 寒性、热性中药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 第93-10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9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94-97页 |
2.3.1 黄连、黄芩、黄柏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 第94-96页 |
2.3.2 黄连、黄芩、黄柏药理作用分析 | 第96页 |
2.3.3 附子、干姜、花椒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 第96-97页 |
2.4 寒性、热性中药对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97-98页 |
2.5 黄连、黄芩、黄柏肝微粒体中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98-99页 |
2.6 附子、干姜、花椒肝微粒体中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寒性、热性中药对下丘脑蛋白质的影响 | 第101-11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0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0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102-109页 |
3.3.1 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 | 第102页 |
3.3.2 黄连、黄芩、黄柏在下丘脑中共有差异蛋白 | 第102-104页 |
3.3.3 黄连、黄芩、黄柏共有差异蛋白的药理作用分析 | 第104-105页 |
3.3.4 黄连、黄芩、黄柏对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3.3.5 黄连、黄芩、黄柏下丘脑中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107-109页 |
3.4 热性中药实验结果 | 第109-116页 |
3.4.1 附子、干姜、花椒在下丘脑中共有的差异蛋白 | 第109-111页 |
3.4.2 附子、干姜、花椒共有差异蛋白的药理作用分析 | 第111-112页 |
3.4.3 附子、干姜、花椒对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4.4 附子、干姜、花椒下丘脑中的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114-116页 |
第四节 寒性、热性中药对血清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第116-12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11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1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16-119页 |
4.3.1 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 | 第116-117页 |
4.3.2 黄连、黄芩、黄柏在血清中共有差异蛋白 | 第117页 |
4.3.3 差异蛋白的药理作用分析 | 第117-118页 |
4.3.4 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118-119页 |
4.4 热性中药实验结果 | 第119-121页 |
4.4.1 附子、干姜、花椒在血清中的差异蛋白 | 第119-120页 |
4.4.2 差异蛋白药理作用分析 | 第120页 |
4.4.3 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120-121页 |
4.5 小结 | 第121-126页 |
第4章 CYP1A2、CYP2E1在肝脏的表达 | 第126-1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6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12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6-127页 |
2.1 样本处理 | 第126页 |
2.2 免疫组化 | 第126-127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2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7-132页 |
3.1 CYP1A2、CYP2E1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 第128-129页 |
3.2 CYP1A2、CYP2E1在其他寒性中药、平性中药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 第129-132页 |
第5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寒性、热性中药的差异性研究 | 第132-157页 |
第一节 寒性、热性中药在肝脏中的差异性 | 第132-1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32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132-139页 |
1.3.1 黄连、黄芩、黄柏在肝脏中的差异性 | 第132-135页 |
1.3.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35-139页 |
1.4 热性中药实验结果 | 第139-143页 |
1.4.1 附子、干姜、花椒在肝脏中的差异性 | 第139-141页 |
1.4.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寒性、热性中药在肝微粒中的差异性 | 第143-1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43-146页 |
2.3.1 黄连、黄芩、黄柏在肝微粒体中的差异性 | 第143-145页 |
2.3.2 附子、干姜、花椒在肝微粒体中的差异性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寒性、热性中药下丘脑中的差异性 | 第146-1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4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146-148页 |
3.3.1 黄连、黄芩、黄柏在下丘脑中的差异性 | 第146-147页 |
3.3.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47-148页 |
3.4 热性中药实验结果 | 第148-150页 |
3.4.1 附子、干姜、花椒在下丘脑中的差异性 | 第148-149页 |
3.4.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49-150页 |
第四节 寒性、热性中药在血清中的差异性 | 第150-15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1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5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50-151页 |
4.3.1 黄连、黄芩、黄柏在血清中的差异性 | 第150页 |
4.3.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50-151页 |
4.4 热性中药实验结果 | 第151-153页 |
4.4.1 附子、干姜、花椒在血清中的差异性 | 第151-152页 |
4.4.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52-153页 |
4.5 小结 | 第153-157页 |
第6章 黄连、黄芩、黄柏保肝作用 | 第157-166页 |
1 材料与动物处理 | 第157-158页 |
1.1 实验药品 | 第157页 |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57-1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8-159页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158页 |
2.1.1 黄药子致肝毒性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158页 |
2.1.2 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毒性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158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158页 |
2.3 生化指标检测 | 第158-159页 |
2.4 检测肝脏中GSH和MDA的含量 | 第159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1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59-166页 |
3.1 黄药子致肝毒性实验结果 | 第159-161页 |
3.2 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毒性实验结果 | 第161-166页 |
讨论 | 第166-173页 |
结论 | 第173-176页 |
展望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4页 |
附图 | 第184-190页 |
个人简历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