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27页 |
1.2.1 城区热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城市区域热舒适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21-24页 |
1.2.3 城市热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 | 第24-26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 第26-27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7-30页 |
第2章 热环境移动测试时空修正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第30-47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热环境移动测试方法及修正模型概述 | 第30-33页 |
2.2.1 热环境移动测试数据的时空异质问题 | 第30-31页 |
2.2.2 热环境移动测试数据时空修正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2.3 考虑下垫面特性的时空修正模型的提出与模型解析 | 第33-42页 |
2.3.1 时空修正模型的提出 | 第33-35页 |
2.3.2 基于固定气象站与移动位置点的现场实测 | 第35-39页 |
2.3.3 基于长期现场实测数据的模型解析 | 第39-42页 |
2.4 时空修正模型的对比与验证 | 第42-45页 |
2.4.1 时空修正模型的验证方法 | 第42页 |
2.4.2 用于验证的短期热环境移动测试 | 第42-44页 |
2.4.3 时空修正模型的对比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局地区域热环境的实测研究与时空特性分析 | 第47-75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局地区域热环境的现场实测 | 第47-52页 |
3.2.1 测试区域概述 | 第47-48页 |
3.2.2 局地热环境的现场实测 | 第48-50页 |
3.2.3 局地热岛强度的定义 | 第50-52页 |
3.3 局地区域热环境参数的测试结果及分布规律 | 第52-59页 |
3.3.1 时空修正模型对移动测试结果的应用 | 第52-54页 |
3.3.2 区域内实测位置点的局地热岛强度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3.3.3 局地热岛强度在移动路线上的分布规律 | 第56-59页 |
3.4 测试区域整体局地热岛强度空间场的分布特性 | 第59-67页 |
3.4.1 空间插值方法的应用与概述 | 第59-61页 |
3.4.2 局地热岛强度空间场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61-64页 |
3.4.3 局地热岛强度场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 | 第64-67页 |
3.5 城市空间布局对局地热岛强度的量化影响 | 第67-73页 |
3.5.1 局地区块划分及下垫面基本特性参数 | 第67-70页 |
3.5.2 基本下垫面布局参数对局地热岛强度的量化影响 | 第70-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城市局地空间人体热舒适特性的实测与分析 | 第75-109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局地空间人体热舒适实测 | 第75-85页 |
4.2.1 测点空间环境及局地气候区归类 | 第75-81页 |
4.2.2 室外空间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4.2.3 测试内容及测试仪器 | 第82-85页 |
4.3 局地空间测点的人体热舒适参数结果与分析 | 第85-94页 |
4.3.1 受试对象对局地气象环境与总体热舒适的主观响应 | 第85-88页 |
4.3.2 局地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的分布 | 第88-90页 |
4.3.3 气象参数及热舒适指标的统计区间分布 | 第90-94页 |
4.4 局地气候区特性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第94-107页 |
4.4.1 局地气候区特性参数概述 | 第95-96页 |
4.4.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特性参数 | 第96-101页 |
4.4.3 集成特性参数对局地空间热舒适的量化影响分析 | 第101-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5章 热环境与热舒适逐时简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09-139页 |
5.1 引言 | 第109页 |
5.2 区域热环境与热舒适逐时简化模型的数值实验 | 第109-120页 |
5.2.1 DLEB基准计算模型概述 | 第109-113页 |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区间划分 | 第113-117页 |
5.2.3 基于DLEB模型的数值实验 | 第117-120页 |
5.3 逐时简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20-126页 |
5.3.1 逐时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5页 |
5.3.2 逐时简化模型与基准DLEB模型的对比验证 | 第125-126页 |
5.4 逐时简化模型与实测热湿环境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26-132页 |
5.4.1 实测数据及区域概述 | 第126-128页 |
5.4.2 逐时简化模型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28-132页 |
5.5 区域热环境及热舒适的综合评价软件集成 | 第132-137页 |
5.5.1 评估软件的整体设计需求与设计框架 | 第132-133页 |
5.5.2 综合评估软件的界面及功能 | 第133-1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6章 局地区域热环境与热舒适综合评价技术的应用 | 第139-164页 |
6.1 引言 | 第139页 |
6.2 研究区域概述及评估内容 | 第139-144页 |
6.2.1 规划前后的研究区域概述 | 第140-143页 |
6.2.2 评估内容及目的 | 第143-144页 |
6.3 研究区域规划前后的热环境及热舒适时空特性对比分析 | 第144-156页 |
6.3.1 规划前后的空气温度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144-147页 |
6.3.2 规划前后的空气含湿量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147-149页 |
6.3.3 规划前后的风速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149-151页 |
6.3.4 局地热岛强度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对比评价 | 第151-153页 |
6.3.5 热舒适评价指标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对比评价 | 第153-156页 |
6.4 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的空间特性对比分析 | 第156-159页 |
6.4.1 规划前后研究区域的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156-158页 |
6.4.2 规划前后研究区域评价指标适宜特性的对比分析 | 第158-159页 |
6.5 问题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159-162页 |
6.5.1 问题区域的筛选 | 第159-160页 |
6.5.2 规划前后问题区域的时空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160-16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结论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