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1-32页 |
1.3.1 科技服务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2 科技资源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3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4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0-3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2章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机理及服务模式研究框架 | 第35-87页 |
2.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与发展需求 | 第35-44页 |
2.1.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及特征 | 第35-37页 |
2.1.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 第37-40页 |
2.1.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流程 | 第40-42页 |
2.1.4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需求 | 第42-44页 |
2.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界定 | 第44-51页 |
2.2.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内涵 | 第44-46页 |
2.2.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特征 | 第46-48页 |
2.2.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种群类型 | 第48-51页 |
2.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种群行为与循环模型 | 第51-64页 |
2.3.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种群互动关系 | 第51-55页 |
2.3.2 基于服务链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种群共生行为 | 第55-61页 |
2.3.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循环模型 | 第61-64页 |
2.4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条件与动因 | 第64-70页 |
2.4.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条件 | 第64-67页 |
2.4.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2.4.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动因分析 | 第69-70页 |
2.5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过程与规律 | 第70-84页 |
2.5.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过程 | 第70-72页 |
2.5.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博弈模型 | 第72-82页 |
2.5.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规律 | 第82-84页 |
2.6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研究框架设计 | 第84-86页 |
2.6.1 总体思想 | 第84-85页 |
2.6.2 核心内容 | 第85-86页 |
2.6.3 总体框架 | 第8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3章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构建 | 第87-118页 |
3.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 第87-91页 |
3.2 精细服务模式 | 第91-97页 |
3.2.1 精细服务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91-92页 |
3.2.2 精细服务模式的框架 | 第92-93页 |
3.2.3 精细服务模式的内容 | 第93-95页 |
3.2.4 精细服务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95-96页 |
3.2.5 精细服务模式的管理方式 | 第96-97页 |
3.3 智能服务模式 | 第97-104页 |
3.3.1 智能服务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97-99页 |
3.3.2 智能服务模式的框架 | 第99-100页 |
3.3.3 智能服务模式的内容 | 第100-101页 |
3.3.4 智能服务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101-102页 |
3.3.5 智能服务模式的管理方式 | 第102-104页 |
3.4 智慧服务模式 | 第104-110页 |
3.4.1 智慧服务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4-105页 |
3.4.2 智慧服务模式的框架 | 第105-106页 |
3.4.3 智慧服务模式的内容 | 第106-108页 |
3.4.4 智慧服务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108-109页 |
3.4.5 智慧服务模式的管理方式 | 第109-110页 |
3.5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选择与动态转换 | 第110-117页 |
3.5.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阶段识别及服务模式选择 | 第110-115页 |
3.5.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动态转换策略 | 第115-11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4章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 第118-153页 |
4.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运行机制框架设计 | 第118-120页 |
4.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的需求侧引导机制 | 第120-126页 |
4.2.1 需求分类与征集 | 第120-122页 |
4.2.2 需求识别与挖掘 | 第122-124页 |
4.2.3 需求整合与诱发 | 第124-126页 |
4.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的供给侧优化机制 | 第126-136页 |
4.3.1 资源集聚与优化配置 | 第126-134页 |
4.3.2 资源共享与动态调整 | 第134-135页 |
4.3.3 资源融合与创造 | 第135-136页 |
4.4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的服务平衡机制 | 第136-143页 |
4.4.1 供需平衡机制 | 第136-140页 |
4.4.2 联结平衡机制 | 第140-141页 |
4.4.3 利益平衡机制 | 第141-143页 |
4.4.4 控制反馈机制 | 第143页 |
4.5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的服务进化机制 | 第143-149页 |
4.5.1 激励机制 | 第143-147页 |
4.5.2 学习机制 | 第147-148页 |
4.5.3 服务创新机制 | 第148-149页 |
4.6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运行机制应用策略 | 第149-1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5章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体系 | 第153-167页 |
5.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目的与思路 | 第153-154页 |
5.1.1 服务效果评价目的 | 第153-154页 |
5.1.2 服务效果评价思路 | 第154页 |
5.2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54-160页 |
5.2.1 服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4-156页 |
5.2.2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56页 |
5.2.3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6-158页 |
5.2.4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涵 | 第158-160页 |
5.3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 第160-165页 |
5.3.1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60-162页 |
5.3.2 服务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 第162-165页 |
5.4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体系应用策略 | 第165-1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6章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实证研究 | 第167-184页 |
6.1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第167-170页 |
6.1.1 平台基本概况 | 第167-168页 |
6.1.2 平台服务现状 | 第168-169页 |
6.1.3 平台生态化发展现状 | 第169-170页 |
6.2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演进阶段识别 | 第170-173页 |
6.3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模式选择与实施 | 第173-176页 |
6.4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服务效果评价 | 第176-179页 |
6.4.1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 第176页 |
6.4.2 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应用 | 第176-178页 |
6.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78-179页 |
6.5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态化精细服务模式运行策略 | 第179-182页 |
6.5.1 需求侧引导机制 | 第179-180页 |
6.5.2 供给侧优化机制 | 第180-181页 |
6.5.3 服务平衡机制 | 第181-182页 |
6.5.4 服务进化机制 | 第18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结论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