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9页 |
1 水环境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 第19-21页 |
2 蓝藻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研究概况 | 第21-28页 |
· 蓝藻毒素BMAA的产生及理化性质 | 第21-22页 |
· 蓝藻毒素BMAA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GC-MS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蓝藻毒素BMAA污染现状 | 第25-28页 |
· 蓝藻及有害水华中BMAA毒素 | 第25-26页 |
· 水产品中蓝藻毒素BMAA富集 | 第26-27页 |
· 其它食品中蓝藻毒素BMAA的富集 | 第27-28页 |
3 蓝藻毒素BMAA的毒理学研究 | 第28-38页 |
· 蓝藻毒素BMAA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 | 第28-30页 |
· 蓝藻毒素BMAA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毒理 | 第28-30页 |
· 蓝藻毒素BMAA对水生动物的生态毒理 | 第30页 |
· 蓝藻毒素BMAA对哺乳动物的毒理学研究 | 第30-35页 |
· BMAA对动物的体内试验研究 | 第31-34页 |
· BMAA对动物的体外试验研究 | 第34-35页 |
· 蓝藻毒素BMAA的致毒机理研究 | 第35-38页 |
4 研究思路 | 第38-42页 |
· 选题依据 | 第38-39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第二章 环境样品中蓝藻毒素BMAA检测方法研究 | 第49-67页 |
1 引言 | 第4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9-54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9-50页 |
· 自然水体中痕量BMAA毒素的检测 | 第50-51页 |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50-51页 |
· 水体中痕量BMAA毒素的测定 | 第51页 |
· 生物样品中BMAA毒素的检测 | 第51-53页 |
· 蓝藻水华样品中BMAA毒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1-52页 |
· 水生生物中BMAA毒素的提取 | 第52-53页 |
· 样品衍生化处理及色谱分析条件 | 第53-54页 |
· 衍生化处理 | 第53页 |
· HPLC-MS/MS分析条件 | 第53-5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54-64页 |
· 水样中痕量BMAA毒素的检测 | 第54-58页 |
·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第54-55页 |
· Oasis MCX固相萃取柱淋洗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 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及方法检出限 | 第56-57页 |
· 自然水体中蓝藻毒素BMAA浓度 | 第57-58页 |
· 蓝藻水华样品中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8-62页 |
· 不同提取试剂对BMAA提取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 藻细胞不同破碎方式对BMA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60页 |
· 提取时间对BMAA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蓝藻样品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 第61-62页 |
· 水生生物中BMAA毒素的检测 | 第62-64页 |
· 水生生物样品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 第62-63页 |
· 水生生物中BMAA浓度的检测 | 第63-64页 |
4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三章 BMAA在贡湖湾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及生物放大 | 第67-101页 |
1 引言 | 第67-6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8-70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8页 |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68-70页 |
· 水样采集 | 第68-69页 |
· 蓝藻水华样品采集 | 第69页 |
· 水生生物采集 | 第69-70页 |
· 不同季度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测定 | 第70页 |
· 不同季度蓝藻水华样品中两种形态BMAA的提取和测定 | 第70页 |
· 不同季度各级水生动物可食用组织中两种形态BMAA的提取和测定 | 第70页 |
·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70-96页 |
· 贡湖湾区域不同季度蓝藻样品中BMAA浓度的测定 | 第70-72页 |
· 藻华暴发初期BMAA毒素在贡湖湾水生生物中的富集 | 第72-74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底栖动物中的富集 | 第72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鱼类中的富集 | 第72-73页 |
· 藻华暴发初期BMAA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 第73-74页 |
· 贡湖湾藻华暴发期BMAA毒素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 | 第74-78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底栖动物中的富集 | 第74-75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鱼中的富集 | 第75-76页 |
· 藻华暴发期BMAA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 第76-78页 |
· 藻华衰亡期BMAA毒素在贡湖湾水生生物中的富集 | 第78-79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底栖动物中的富集 | 第78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鱼类中的富集 | 第78页 |
· 藻华衰亡期BMAA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 第78-79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季度性变化 | 第79-88页 |
· 蓝藻细胞内BMAA浓度的季度性变化 | 第79-80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底栖动物中的季度性变化 | 第80-83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鱼体中的季度性变化 | 第83-88页 |
· 蓝藻毒素BMAA在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 | 第88-91页 |
· 蓝藻毒素BMAA对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评估 | 第91-96页 |
· 蓝藻毒素BMAA危害鉴定 | 第91页 |
· 蓝藻毒素BMAA暴露评价 | 第91-93页 |
· 剂量反应关系 | 第93-95页 |
· 危险特征分析 | 第95-96页 |
4 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蓝藻毒素BMAA的环境归趋研究 | 第101-127页 |
1 引言 | 第101-10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5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02页 |
· 样品采集 | 第102页 |
· 湖泊沉积物对BMAA毒素的吸附研究 | 第102-103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 测定方法 | 第103页 |
· BMAA毒素的光降解研究 | 第103页 |
· 蓝藻毒素BMAA提取液的制备 | 第103页 |
· BMAA毒素的光降解试验 | 第103页 |
· BMAA毒素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 第103-104页 |
· 微生物分离及培养 | 第103-104页 |
· 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 | 第104页 |
· 微生物对BMAA毒素的吸收利用 | 第104页 |
· 数据分析 | 第104-105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05-122页 |
· 湖泊沉积物对BMAA毒素吸附行为研究 | 第105-108页 |
· BMAA毒素光降解试验 | 第108-116页 |
· 不同光源照射下BMAA毒素降解 | 第108-111页 |
· 不同环境因子对BMAA光降解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 不同水体中BMAA光降解试验 | 第113-116页 |
· 细菌对BMAA毒素的吸收利用 | 第116-122页 |
·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116-118页 |
· 不同生长期细菌对BMAA的利用 | 第118-122页 |
4 小结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第五章 BMA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 第127-135页 |
1 引言 | 第1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7-129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27-128页 |
· BMAA对蛋白活性的影响 | 第128页 |
· BMAA与蛋白相互作用 | 第128页 |
· 数据分析 | 第128-129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29-133页 |
· BMAA毒素对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 第129-132页 |
· BMAA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132-133页 |
4 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4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2 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附录 | 第141-147页 |
附录1 LC-MS/MS测定蓝藻水华样品中BMAA毒素 | 第141-143页 |
附录2 LC-MS/MS测定藻华暴发期内铜锈环棱螺、太湖秀丽白虾体内BMAA毒素 | 第143-145页 |
附录3 LC-MS/MS测定藻华暴发期内鲤鱼、鲢鱼、梅鲚鱼、翘嘴红鲌体内BMAA毒素 | 第145-147页 |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