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 | 第16-24页 |
· 引言 | 第16-18页 |
· 细胞免疫 | 第18-21页 |
· 体液免疫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特异性分子机制 | 第24-31页 |
· 引言 | 第24-26页 |
· 免疫分子通过基因组分子多样性产生的免疫特异性 | 第26-27页 |
· 免疫分子之间通过协同交互作用产生的免疫特异性 | 第27-30页 |
· 免疫分子通过剂量效应产生的免疫特异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31-34页 |
· 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 研究方案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基于RNA-Seq的中华绒螯蟹免疫特异性研究 | 第34-5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实验动物免疫刺激与样本收集 | 第35-36页 |
· 核酸提取和质量检验 | 第36-37页 |
· 基于RNA-Seq的高通量二代测序及文库构建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38-49页 |
· 核酸提取及质量控制 | 第38-39页 |
· 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 序列组装 | 第40-41页 |
· 序列比对分析和基因注释 | 第41-44页 |
· KEGG代谢通路注释分析 | 第44页 |
· 免疫基因注释 | 第44页 |
· 免疫基因的差异诱导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44-4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9-53页 |
第三章 C型凝集素家族分子EsLecA和EsLecG的免疫特异性功能研究 | 第53-7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5-62页 |
· 实验动物免疫刺激与样本收集 | 第55-56页 |
· 总RNA提取和第一链cDNA合成 | 第56页 |
· EsLecA和EsLecG的基因全长克隆 | 第56-57页 |
· 序列比对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57页 |
· EsLecA和EsLecG的组织表达检测 | 第57页 |
· LPS免疫刺激后的EsLecA和EsLecG的诱导表达检测 | 第57-5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页 |
·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59-60页 |
· 重组rEsLectin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60页 |
· 蛋白印记检测实验 | 第60-61页 |
· 重组rEsLectins蛋白的微生物凝集活性检测 | 第61页 |
· 重组rEsLectins蛋白的微生物生长抑制活性检测 | 第61页 |
· 重组rEsLectins蛋白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61-62页 |
· 重组rEsLectins蛋白的细胞调理作用检测 | 第62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62-71页 |
· EsLecA和EsLecG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62-64页 |
· EsLecA和EsLecG的同源序列聚类分析 | 第64-65页 |
· EsLecA和EsLecG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65页 |
· LPS体内免疫刺激后EsLecA和EsLecG的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 第65-67页 |
· 重组rEsLectins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67-68页 |
· 重组rEsLectin蛋白的微生物结合活性 | 第68-69页 |
· 重组rEsLectin蛋白的微生物凝集活性 | 第69页 |
· 重组rEsLectin蛋白的微生物生长抑制活性和抗菌活性 | 第69页 |
· 重组rEsLectin蛋白的血细胞调理活性分析 | 第69-71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1-79页 |
第四章 肝胰腺特异性表达C型凝集素家族分子EsLecF的免疫特异性功能研究 | 第79-9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9-80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 实验动物体内免疫刺激和样品收集 | 第80页 |
· 总RNA的提取和第一条cDNA链的合成 | 第80页 |
· EsLecF基因cDNA全长克隆 | 第80页 |
· EsLecF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80页 |
·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0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80页 |
· 蛋白印记检测实验 | 第80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微生物凝集实验 | 第80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微生物生长抑制实验 | 第80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80-81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细胞调理活性检测 | 第81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81-89页 |
· EsLecF基因序列分析 | 第81页 |
· EsLecF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 | 第81-83页 |
· EsLecF的转录表达模式分析 | 第83-84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84-85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微生物结合活性 | 第85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微生物凝集活性 | 第85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微生物生长抑制活性和杀菌活性 | 第85-89页 |
· 重组rEsLecF蛋白的细胞调理活性 | 第8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9-95页 |
第五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基因Dscam的外显子可变剪切及其免疫诱导特异性研究 | 第95-114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95-97页 |
第二节 材料方法 | 第97-100页 |
· 实验动物的免疫刺激和样品收集 | 第97页 |
· 总RNA抽提和cDNA第一链合成 | 第97页 |
· EsDscam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97-99页 |
· EsDscam外显子的可变剪切检测 | 第99页 |
· 序列比对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99页 |
· EsDscam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免疫诱导表达检测 | 第99页 |
· EsDscam跨模型和分泌型可变剪切亚型的检测 | 第99页 |
· 蛋白印记检测 | 第99页 |
· EsDscam的细胞定位 | 第9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100-108页 |
· EsDscam的序列分析 | 第100-102页 |
· EsDscam外显子可变剪切 | 第102-103页 |
· EsDscam序列比对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103-106页 |
· EsDscam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 第106页 |
· EsDscam的差异免疫诱导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 EsDscam的跨膜型和分泌型可变剪切亚型检测 | 第108页 |
· EsDscam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08-114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1页 |
附录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