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10
页 |
导论 | 第10-25
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
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
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12-13
页 |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 第13-17
页 |
五、农村金融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 第17-18
页 |
六、写作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18-22
页 |
七、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2-25
页 |
第一章 理论文献综述 | 第25-52
页 |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41
页 |
一、制度内涵的不同理解 | 第25-30
页 |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理论 | 第30-37
页 |
三、制度变迁方式 | 第37-41
页 |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与观点概述 | 第41-52
页 |
一、几种典型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 第41-47
页 |
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47-52
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现状分析 | 第52-74
页 |
第一节 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实践性衡量标准 | 第52-55
页 |
一、适应性标准 | 第52-53
页 |
二、效率性标准 | 第53-54
页 |
三、完备性标准 | 第54-55
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缺乏适应性的表现与影响 | 第55-61
页 |
一、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缺失与错位严重 | 第55-59
页 |
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化与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 第59-61
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缺乏效率性的表现与影响 | 第61-66
页 |
一、农村金融市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效率不足 | 第62-64
页 |
二、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过高 | 第64-66
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缺乏完备性的表现与影响 | 第66-72
页 |
一、农村金融组织产权制度残缺 | 第66-69
页 |
二、农业保险等中介组织制度建设缺位 | 第69-72
页 |
第五节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理论判定 | 第72-74
页 |
第三章 制度供求失衡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74-97
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分析 | 第74-80
页 |
一、货币化指标分析 | 第74-76
页 |
二、信贷比例指标分析 | 第76-78
页 |
三、金融相关率指标分析 | 第78-80
页 |
四、小结 | 第80
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分析 | 第80-87
页 |
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之一 | 第81-83
页 |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之二 | 第83-85
页 |
三、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之三 | 第85-87
页 |
四、小结 | 第87
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87-92
页 |
一、供求缺口规模的估算方法 | 第88-89
页 |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89-92
页 |
三、小结 | 第92
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金融制度供求失衡 | 第92-97
页 |
一、金融功能观范式的启示 | 第93-94
页 |
二、金融制度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 第94-97
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问题分析 | 第97-134
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演进历程的简单回顾 | 第97-103
页 |
一、第一阶段:1951年~1957年 | 第98
页 |
二、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 第98-100
页 |
三、第三阶段:1979年~2002年 | 第100-101
页 |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01-103
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方式决定的博弈分析 | 第103-114
页 |
一、农村金融改革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损益分析 | 第103-107
页 |
二、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方式决定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107-114
页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农村信用社“花钱买机制”改革问题分析 | 第114-128
页 |
一、“花钱买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14-116
页 |
二、“花钱买机制”改革的负面效果分析 | 第116-121
页 |
三、“花钱买机制”改革有效性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121-127
页 |
四、简短结论 | 第127-128
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强制性制度供给 | 第128-134
页 |
一、强制性制度供给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 | 第128-129
页 |
二、强制性制度供给造成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内在原因分析 | 第129-134
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问题分析 | 第134-158
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与发展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134-140
页 |
一、信息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的解释 | 第135-137
页 |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 第137-140
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制约分析 | 第140-143
页 |
一、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分析 | 第140-142
页 |
二、利率管制限制的影响分析 | 第142-143
页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143-155
页 |
一、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回顾 | 第144-148
页 |
二、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起的原因:政府干预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结果 | 第148-151
页 |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衰落的原因:政府干预下的多方博弈结果 | 第151-154
页 |
四、结论与经验教训 | 第154-155
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诱致性制度创新不足 | 第155-158
页 |
一、金融管制限制了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发生 | 第156-157
页 |
二、政府的过多干预造成了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失效 | 第157-158
页 |
第六章 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问题的原则与政策建议 | 第158-184
页 |
第一节 解决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问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58-161
页 |
一、内生性原则 | 第158-160
页 |
二、多样性原则 | 第160-161
页 |
第二节 加快现有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思路 | 第161-169
页 |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 | 第161-166
页 |
二、其他正规金融组织的制度创新思路 | 第166-169
页 |
第三节 促进民间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169-173
页 |
一、赋予民间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 | 第170-171
页 |
二、促进民间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 | 第171-173
页 |
第四节 合理定位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中的职能 | 第173-184
页 |
一、金融约束论与不完全竞争范式的启示 | 第173-174
页 |
二、政府干预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 第174-176
页 |
三、政府应承担的几个主要职能 | 第176-184
页 |
简短总结 | 第184-18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9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99-200
页 |
中文摘要 | 第200-204
页 |
Abstract | 第204-211
页 |
致谢 | 第21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