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4
页 |
引言 | 第14-16
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6
页 |
1 西医对UC的研究现状 | 第16-29
页 |
· 西医对UC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6-23
页 |
· 药物治疗UC现状 | 第23-26
页 |
·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6-29
页 |
2 中医学对UC的研究现状 | 第29-34
页 |
· 中医学对UC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 第29-30
页 |
· 中医学对UC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30-32
页 |
· 中医学对UC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32-34
页 |
3 清热祛湿方药(肠炎清1号方和肠涤清灌肠液)运用研究现状 | 第34-36
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6-50
页 |
1 材料 | 第36-37
页 |
· 动物 | 第36
页 |
· 药物 | 第36
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
页 |
· 主要仪器 | 第36-37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39
页 |
· 大鼠分组 | 第37
页 |
· 造模方法 | 第37
页 |
· 给药方法 | 第37
页 |
· 取材 | 第37-38
页 |
· 病理切片制作方法 | 第38
页 |
· 结肠组织匀浆制备方法 | 第38
页 |
· 结肠组织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 第38
页 |
· 血清及结肠组织SOD含量测定方法 | 第38-39
页 |
· 血清及结肠组织MDA含量测定方法 | 第39
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39
页 |
4 结果 | 第39-45
页 |
· 造模后第3天大鼠解剖情况 | 第39
页 |
· 大鼠一般情况 | 第39-40
页 |
· 大鼠死亡情况 | 第40
页 |
· 大鼠体重变化 | 第40-41
页 |
· 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第41-42
页 |
· 各组大鼠血清SOD活力结果 | 第42
页 |
·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SOD活力结果 | 第42-43
页 |
· 各组大鼠血清MDA含量结果 | 第43-44
页 |
·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MDA含量结果 | 第44-45
页 |
· CMDI与SOD、MDA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
页 |
5 讨论 | 第45-50
页 |
· 造模方法 | 第45-46
页 |
· 各组大鼠体重增长变化探讨 | 第46
页 |
· 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46-47
页 |
· 肠涤清灌肠+肠炎清灌胃对大鼠SOD、MDA的影响 | 第47-48
页 |
· 黏膜损伤指数与SOD、MDA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
页 |
· 总结 | 第48-50
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0-68
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0-52
页 |
· 病例来源 | 第50
页 |
· 病例选择 | 第50-51
页 |
· 纳入标准 | 第51
页 |
· 排除标准 | 第51-52
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52
页 |
· 中途退出和脱落病例判定标准 | 第52
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2-56
页 |
· 样本含量的估算及随机分组 | 第52
页 |
· 真实性及客观性保证措施 | 第52-53
页 |
· 治疗方案 | 第53
页 |
· 观察项目 | 第53-54
页 |
· 主要疗效指标分级与评分 | 第54-55
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55-56
页 |
· 病例报告表的制订及填写 | 第56
页 |
·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56
页 |
3 结果 | 第56-62
页 |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56-58
页 |
· ESR和CRP比较 | 第58-59
页 |
· 两组患者大便潜血比较 | 第59-60
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第60
页 |
·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60
页 |
· 两组患者结肠黏膜病变情况比较 | 第60-61
页 |
·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第61
页 |
· 临床综合疗效与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
页 |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61-62
页 |
4 讨论 | 第62-68
页 |
· 中医对UC的认识 | 第62
页 |
· 肠涤清灌肠液和肠炎清1号方治疗UC分析 | 第62-65
页 |
· UC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第65
页 |
· ESR和CRP对UC患者病情的评价及清热祛湿法对ESR、CRP的影响 | 第65-66
页 |
· 清热祛湿法对UC患者大便潜血、结肠黏膜病变的影响 | 第66
页 |
· 清热祛湿法对UC患者结肠黏膜病变的影响 | 第66-67
页 |
· 清热祛湿法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的临床疗效 | 第67-68
页 |
结语 | 第68-70
页 |
1 结论 | 第68
页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8
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
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
页 |
附录 | 第79-84
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5
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