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
页 |
Abstract | 第10-13
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
页 |
第一章 内生真菌及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述 | 第14-30
页 |
· 内生真菌的概念及研究历史 | 第14-17
页 |
· 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功能 | 第17-21
页 |
· 麦角类系统内生真菌 | 第17-18
页 |
· 非麦角类系统内生真菌 | 第18-21
页 |
· 兰科植物菌根菌和非菌根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21-23
页 |
· 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 | 第23-27
页 |
· 传统的植物组织块培养分离及鉴定方法 | 第23-24
页 |
· 形态学分类与系统演化关系 | 第24-25
页 |
· 分子系统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26
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第26-27
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30
页 |
第二章 白及内生真菌的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30-78
页 |
· 前言 | 第30-31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
页 |
· 实验材料的采集 | 第31
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31-32
页 |
·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32-33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78
页 |
· 顶孢霉属Acremonium Link ex Fr. | 第33-35
页 |
· 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 ex Fr. | 第35-36
页 |
· 节菱孢属Arthrinium Kunze ex Fr. | 第36-37
页 |
· 角菌根菌属Ceratorhiza Moore | 第37-39
页 |
·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Corda | 第39-45
页 |
· 柱孢属Cylindrocarpon Wollenw. | 第45-48
页 |
· 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 Moore | 第48-57
页 |
· 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 | 第57-61
页 |
· 黑团孢属Periconia Tode | 第61-63
页 |
· 齿梗孢属Scolecobasidium Abbott | 第63-65
页 |
· 蜡壳菌属Sebacina Tul. | 第65-73
页 |
· 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Nees ex Link | 第73-74
页 |
· Tulasnellaceae sp.1 | 第74-76
页 |
· Tulasnellaceae sp.2 | 第76
页 |
· 其他分类单元 | 第76-78
页 |
第三章 白及内生真菌形态型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78-100
页 |
· 前言 | 第78-7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
页 |
· 形态型菌株的来源 | 第79-80
页 |
· 形态型菌株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0-81
页 |
· 形态型菌株的ITS的PCR扩增、检测和测序 | 第81-82
页 |
· 形态型菌株的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100
页 |
· 形态型菌株基于5.8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82-83
页 |
· 担子菌起源的2个形态型菌株 | 第83-86
页 |
· Apiosporaceae起源的2个形态型菌株 | 第86-87
页 |
· Botryosphaeriaceae起源的3个形态型菌株 | 第87-89
页 |
· Chaetomiaceae起源的1个形态型菌株 | 第89
页 |
· Lasiosphaeriaceae起源的2个形态型菌株 | 第89-90
页 |
· Microascaceae起源的2个形态型菌株 | 第90-92
页 |
· Mycosphaerellaceae起源的6个形态型菌株 | 第92-93
页 |
· Pezizaceae起源的1个形态型菌株 | 第93-94
页 |
· Phyllachoraceae起源的5个形态型菌株 | 第94-95
页 |
· Valsaceae起源的7个形态型菌株 | 第95
页 |
· Xylariaceae起源的3个形态型菌株 | 第95
页 |
· Hypocreales起源的1个形态型菌株 | 第95-96
页 |
· Leotiomycetes起源的1个形态型菌株 | 第96-98
页 |
· Pleosporales起源的2个形态型菌株 | 第98-100
页 |
第四章 白及根和叶组织内生真菌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 第100-134
页 |
· 前言 | 第100-10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10
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02
页 |
· 样品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02-103
页 |
· 真菌ITS序列的扩增和克隆 | 第103-104
页 |
· 真菌ITS序列的GC-clamp扩增 | 第104-105
页 |
· 真菌ITS序列的DGGE分析和序列测定 | 第105-107
页 |
·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7-109
页 |
· 真菌类群的多样性分析 | 第109-110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8
页 |
· PCR扩增和ITS克隆 | 第110-111
页 |
· DGGE分析 | 第111-112
页 |
· 叶片组织内生真菌的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2-122
页 |
· 基于5.8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2-114
页 |
· 基于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4-122
页 |
· 根组织内生真菌的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2-126
页 |
· 基于5.8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2
页 |
· 基于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2-126
页 |
· 真菌的类群组成和真菌多样性 | 第126-128
页 |
· 讨论 | 第128-134
页 |
· 相关研究真菌类群的比较 | 第128-129
页 |
·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类群的专一性和多样性 | 第129-130
页 |
· 兰科植物叶和根组织内生真菌多样性 | 第130
页 |
· 内生真菌研究方法的比较 | 第130-134
页 |
第五章 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分析 | 第134-152
页 |
· 前言 | 第134-135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7
页 |
· 实验材料的采集 | 第135
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135
页 |
·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135
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35-137
页 |
· 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135-136
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136-137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8
页 |
· 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137-143
页 |
· 根组织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137-139
页 |
· 叶组织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139-143
页 |
· 内生真菌类群的多样性 | 第143-145
页 |
· 内生真菌类群的主成分分析及与地理环境因素相关分析 | 第145-148
页 |
· 内生真菌类群的主成分分析 | 第145-147
页 |
· 内生真菌类群与地理环境因素相关分析 | 第147-148
页 |
· 讨论 | 第148-152
页 |
· 地理环境对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类群丰度和分布的影响 | 第148-149
页 |
· 地理环境对兰科物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影响 | 第149-152
页 |
· 地理环境对兰科物内生真菌类群组成的影响 | 第149-151
页 |
· 地理环境对兰科物内生真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151-152
页 |
结论 | 第152-1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7
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77-178
页 |
致谢 | 第17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