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3
页 |
导论 | 第13-26
页 |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 | 第13-16
页 |
(一) 理论的必要性 | 第13-15
页 |
(二) 现实的必要性 | 第15-16
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3
页 |
(一) 国外的德育生态研究 | 第16-17
页 |
(二) 我国的德育生态研究 | 第17-23
页 |
三、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 第23-26
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4
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4
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6
页 |
第一章 德育生态的理论基础 | 第26-46
页 |
一、生态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26-37
页 |
(一) 生态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26-28
页 |
(二) 生态论的人文转向——生态观的形成 | 第28-29
页 |
(三) 生态论的基本观点 | 第29-31
页 |
(四) 生态观的方法论观点 | 第31-33
页 |
(五) 生态论的德育意义 | 第33-37
页 |
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 | 第37-38
页 |
(一) 科学发展观 | 第37
页 |
(二) 生态文明观 | 第37-38
页 |
三、基于生态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德育生态论的方法论观点 | 第38-46
页 |
第二章 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 | 第46-84
页 |
一、德育生态的定义 | 第46-48
页 |
二、德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48-67
页 |
(一) 德育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 | 第48-55
页 |
(二) 德育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 第55-67
页 |
三、德育生态系统的过程 | 第67-73
页 |
四、德育生态系统的功能:文化适应 | 第73-84
页 |
(一) 适应的含义及其机制 | 第73-74
页 |
(二) 德育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文化适应 | 第74-84
页 |
第三章 我国德育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84-116
页 |
一、现状分析 | 第84-110
页 |
(一) 我国德育存在的矛盾与德育生态问题 | 第84-87
页 |
(二) 学校德育生态现状调查 | 第87-110
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110-116
页 |
(一) 传统教育学观点导致对德育生态系统要素及基本结构认识的模糊 | 第110-111
页 |
(二) 学校德育对社会秩序变迁的不适应导致德育规则和制度的缺陷 | 第111-113
页 |
(三) 对师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偏差导致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把握的错位或缺位 | 第113
页 |
(四) 对价值多元化认识的缺乏导致德育生态系统意识层次的矛盾 | 第113-114
页 |
(五) 对德育功能认识的缺乏影响德育生态系统文化适应功能的发挥 | 第114-116
页 |
第四章 和谐德育生态的建构 | 第116-141
页 |
一、社会道德建构与个体道德建构的共生共存 | 第116-117
页 |
二、学校德育秩序的建构和德育制度的建设 | 第117-121
页 |
三、德育生态系统中人际关系的改造和重建 | 第121-122
页 |
四、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 | 第122-128
页 |
五、德育生态系统文化适应功能的发挥 | 第128-129
页 |
六、和谐德育生态系统建构的实践模式 | 第129-139
页 |
(一) 和谐德育生态系统建构的基本实践模式 | 第129-133
页 |
(二) 和谐德育生态系统建构实践模式运用的技术要点 | 第133-139
页 |
七、校内德育生态建构 | 第139-141
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141-146
页 |
一、对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的回顾 | 第141
页 |
二、本研究取得的基本成果 | 第141-143
页 |
三、本研究的发现或创新之处 | 第143-144
页 |
四、本研究的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4-14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
页 |
一、学术论文 | 第146-149
页 |
二、主要参考书 | 第149-155
页 |
附录 | 第155-161
页 |
一、中学德育生态问卷(教师版) | 第155-157
页 |
二、中学德育生态问卷(学生版) | 第157-161
页 |
后记 | 第1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