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2
页 |
前言 | 第12-14
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55
页 |
第一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55
页 |
1 抑制素基因疫苗的构建 | 第14-21
页 |
· 抑制素的特性 | 第14-16
页 |
· 抑制素重组表达质粒的结构特点 | 第16-17
页 |
· 抑制素基因疫苗的构建方法 | 第17-21
页 |
2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动物生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21-29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提高动物繁殖力 | 第21-24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的作用机制 | 第24-29
页 |
3 影响抑制素基因免疫效果的因素 | 第29-39
页 |
· 免疫原 | 第30-32
页 |
· 免疫佐剂 | 第32-35
页 |
· 接种方法 | 第35-37
页 |
· 免疫剂量、免疫间隔及免疫次数 | 第37-38
页 |
· 异源初始-加强免疫 | 第38
页 |
· 母源抗体 | 第38-39
页 |
4 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安全性 | 第39-41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可能导致宿主组织的病理损伤 | 第39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宿主产生的致畸和毒副作用 | 第39
页 |
· 自身免疫性 | 第39-40
页 |
· 耐受性 | 第40
页 |
· 质粒整合 | 第40-41
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1-55
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55-113
页 |
第二章 卵泡抑制素与乙肝表面抗原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55-6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
页 |
· 材料 | 第55-56
页 |
· 质粒、细菌和细胞 | 第55
页 |
· 仪器设备 | 第55
页 |
· 引物 | 第55-56
页 |
· 主要试剂与工具酶 | 第56
页 |
· 方法 | 第56-60
页 |
· 质粒小量培养与抽提纯化 | 第56
页 |
· 质粒浓缩 | 第56
页 |
· 胶回收DNA | 第56
页 |
· 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与理化特性预测 | 第56
页 |
· 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6-58
页 |
· 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酶切和测序鉴定 | 第58-59
页 |
· 融合表达质粒pCIS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 第59-60
页 |
2 结果 | 第60-64
页 |
· 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与理化特性 | 第60-61
页 |
· 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PCR扩增 | 第61-62
页 |
· 抑制素基因的获得 | 第62
页 |
· 融合表达质粒pCIS的酶切鉴定 | 第62
页 |
·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62-63
页 |
· DNA体外转染HeLa细胞 | 第63
页 |
· ELISA检测表达产物 | 第63-64
页 |
3 讨论 | 第64-65
页 |
· 抑制素融合蛋白同源性和抗原性的分析 | 第64-65
页 |
· 抑制素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 | 第65
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5-68
页 |
第三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免疫反应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68-8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
页 |
· 材料 | 第68
页 |
· 仪器 | 第68-69
页 |
· 质粒的大量培养与抽提纯化 | 第69
页 |
· 质粒的浓缩与稀释 | 第69
页 |
· 实验动物 | 第69
页 |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69
页 |
· 血样采集 | 第69-70
页 |
· 抗抑制素抗体检测 | 第70
页 |
· 数据分析 | 第70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
页 |
· 抑制素质粒(pcINH)免疫大鼠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70-72
页 |
· pcINH免疫各组大鼠抗体P/N值 | 第70-71
页 |
· pcINH免疫各组抗体阳性鼠比例及最大P/N值 | 第71-72
页 |
· pcINH免疫阳性鼠抗体P/N值 | 第72
页 |
· 融合表达质粒(pCIS)两次免疫对大鼠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72-74
页 |
· pCIS免疫各组大鼠抗体P/N值 | 第73
页 |
· pCIS免疫各组阳性鼠比例及最大P/N值 | 第73-74
页 |
· pCIS免疫阳性鼠抗体P/N值 | 第74
页 |
· 融合表达质粒(pCIS)三次免疫对大鼠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74-76
页 |
· pCIS三次免疫各组大鼠抗体P/N值 | 第74
页 |
· pCIS免疫各组阳性鼠比例及最大P/N值 | 第74-75
页 |
· pCIS免疫阳性鼠抗体P/N值 | 第75-76
页 |
· pCIS三次免疫阳性鼠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 第76
页 |
3 讨论 | 第76-81
页 |
· 抑制素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 | 第76-77
页 |
· 免疫方法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77-78
页 |
· 免疫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78-79
页 |
· 加强免疫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79-80
页 |
· 免疫剂量与加强免疫次数之间的互作 | 第80-81
页 |
4 参考文献 | 第81-84
页 |
第四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大鼠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 第84-11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
页 |
· 材料 | 第84-85
页 |
· 仪器 | 第85
页 |
· 实验动物的处理 | 第85
页 |
· 卵泡发育观察 | 第85
页 |
· 血样检测 | 第85-86
页 |
· 数据分析 | 第86
页 |
2 结果 | 第86-104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卵泡发育和生殖活动的影响 | 第86-91
页 |
· 抑制素质粒(pcINH)免疫对大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第86-87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两次免疫对大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第87-88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三次免疫对大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第88-90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产仔的影响 | 第90-91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生殖激素的影响 | 第91-104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FSH的影响 | 第91-95
页 |
· 抑制素质粒(pcINH)免疫对不同时期FSH的影响 | 第91-92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动情期及产后FSH的影响 | 第92-95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雌二醇的影响 | 第95-100
页 |
· 抑制素质粒(pcINH)免疫对大鼠雌二醇的影响 | 第95-96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不同时期血浆雌二醇的影响 | 第96-98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动情期及产后血浆雌二醇的影响 | 第98-100
页 |
· 抑制素融合基因免疫对孕酮的影响 | 第100-104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不同时期孕酮的影响 | 第100-102
页 |
· 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免疫对大鼠动情期及产后孕酮的影响 | 第102-104
页 |
3 讨论 | 第104-109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大鼠发情周期的影响 | 第104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生殖活动的影响 | 第104-107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第104-105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产仔的影响 | 第105-106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剂量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 第106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抗体水平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 第106-107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生殖激素的影响 | 第107-109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血浆FSH的影响 | 第107-108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血浆雌二醇的影响 | 第108-109
页 |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血浆孕酮的影响 | 第109
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09-113
页 |
全文讨论 | 第113-116
页 |
全文结论 | 第116-118
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从事科研及获奖 | 第118-120
页 |
致谢 | 第12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