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3
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8
页 |
第一章 昆虫病毒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8-39
页 |
第一节 昆虫病毒生物增效途径及机理 | 第18-25
页 |
· 病毒增强素的增效活性 | 第18-19
页 |
· 病毒增强素的定位及其生化特性 | 第19-21
页 |
· 病毒增效基因的克隆 | 第21-22
页 |
· 病毒增效基因的表达 | 第22
页 |
· 病毒增强素的增效机理 | 第22-25
页 |
第二节 昆虫病毒化学增效途径及机理 | 第25-27
页 |
·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活性 | 第25-26
页 |
·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机理 | 第26
页 |
· 荧光增白剂的应用展望 | 第26-27
页 |
第三节 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 | 第27-30
页 |
· 表达激素和酶的重组杆状病毒 | 第27
页 |
· 表达昆虫专性毒素的重组杆状病毒 | 第27-28
页 |
· 缺失egt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 | 第28
页 |
· 异源重组病毒 | 第28-29
页 |
· 修饰病毒本身的基因 | 第29-30
页 |
第四节 昆虫杆状病毒的多态性 | 第30-34
页 |
· 杆状病毒表型多态性 | 第30-31
页 |
· 杆状病毒基因型的多态性 | 第31
页 |
· 病毒产生和保持多态性的原因分析 | 第31-34
页 |
第五节 病毒杀虫剂的应用现状 | 第34-37
页 |
· 病毒杀虫剂在国外的应用 | 第34-35
页 |
· 病毒杀虫剂在国内的应用 | 第35-37
页 |
第六节 昆虫病毒增效途径和机理研究展望 | 第37-39
页 |
· 昆虫病毒增效途径研究 | 第37
页 |
· 病毒增效机理研究 | 第37-39
页 |
第二章 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与核型多角体病毒间的联合增效作用 | 第39-4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
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
页 |
· 病毒联合增效测定 | 第40-4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
页 |
· 不同昆虫病毒组合对斜纹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 第41-43
页 |
· 不同昆虫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 第43-44
页 |
3 讨论 | 第44-45
页 |
第三章 连续传代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单独及复合侵染的毒力变化 | 第45-51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
页 |
· 供试昆虫与病毒 | 第46
页 |
· 病毒活性测定 | 第46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
页 |
· 连续传代时SINPV各代分离株单独侵染的毒力变化 | 第46-47
页 |
· 各代SINPV分离株复合侵染时的毒力变化 | 第47-49
页 |
3 讨论 | 第49-51
页 |
第四章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 第51-60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
页 |
· 供试昆虫 | 第52
页 |
· 昆虫病毒 | 第52
页 |
· 病毒交替繁殖 | 第52-53
页 |
· 病毒活性测定 | 第5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
页 |
· 交替繁殖后各代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致病性 | 第53-56
页 |
· 交替繁殖后各代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 第56-59
页 |
3 讨论 | 第59-60
页 |
第五章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 第60-6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
页 |
· 试验材料 | 第61
页 |
· 增效活性测定 | 第61-62
页 |
· 试验统计分析 | 第6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
页 |
· 氟啶脲对NPV的增效作用 | 第62-64
页 |
· 米满对AcNPV的增效作用 | 第64-68
页 |
3 讨论 | 第68-69
页 |
第六章 病毒增效因子对斜纹夜蛾围食膜的破坏作用 | 第69-7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
页 |
· 供试昆虫和病毒及药剂 | 第70
页 |
· 围食膜的制备 | 第70
页 |
· 围食膜的电镜观察 | 第70
页 |
· 围食膜几丁质的定量分析 | 第70-7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
页 |
· XcGV对斜纹夜蛾围食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71-72
页 |
· 氟啶脲对围食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72-74
页 |
· 氟啶脲对昆虫围食膜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 第74
页 |
3 讨论 | 第74-76
页 |
第七章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型的分离和比较 | 第76-8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
页 |
· 试验材料 | 第76-77
页 |
· 基因型分离 | 第77
页 |
· 病毒活性测定 | 第77
页 |
· 病毒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分析 | 第7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2
页 |
· 各代分离株基因型分离 | 第77-78
页 |
·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 第78-80
页 |
·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致病性 | 第80-81
页 |
· 各分离株低剂量下获得的单头病毒DNA酶切图谱比较 | 第81-82
页 |
3 讨论 | 第82-84
页 |
第八章 病毒增效作用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 | 第84-9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
页 |
· 试验材料 | 第85
页 |
· 病毒活性测定 | 第85
页 |
· SINPV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 第85
页 |
· 病毒基因组 DNA提取及酶切 | 第8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2
页 |
· XcGV对SINPV的影响 | 第85-87
页 |
· SINPV不同分离株单独或复合侵染后病毒形态和基因型比较 | 第87-91
页 |
· SINPV和AcNPV复合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后病毒基因型比较 | 第91-92
页 |
3 讨论 | 第92-93
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 | 第93-95
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0
页 |
致谢 | 第110-111
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1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