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目录 | 第1-8
页 |
摘要 | 第8-10
页 |
ABSTRACT | 第10-12
页 |
引言 | 第12-17
页 |
文献综述 | 第17-32
页 |
· 土壤中磷素的背景值 | 第17
页 |
·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及分级方法 | 第17-22
页 |
· 土壤无机磷分级 | 第18-21
页 |
· 土壤有机磷分级 | 第21-22
页 |
· 长期施用磷肥对作物产量影响 | 第22-24
页 |
·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 第24-25
页 |
· 土壤中磷肥的科学施用量及施肥对无机磷库和有机磷库的影响 | 第25-27
页 |
· 结语 | 第27
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
页 |
第一章 长期施肥后黑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32-4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
页 |
· 试验设计 | 第33
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3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 第34-37
页 |
· 各级P占T-P的百分比 | 第37-38
页 |
·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的有机质、速效磷和Ca_2-P的变化 | 第38-39
页 |
3 小结 | 第39
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
页 |
第二章 长期施肥后黑垆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43-5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
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45
页 |
· 分析方法 | 第4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0/T-P和Pi/T-P的变化 | 第45-47
页 |
· Ca_2-P、Ca_8-P和Ca_(10)-P的形态特征 | 第47-48
页 |
· Al-P,Fe-P和O-P的形态特征 | 第48-49
页 |
·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 第49-50
页 |
3 小结 | 第50-51
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
页 |
第三章 长期施肥后潮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54-6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
页 |
· 试验设计 | 第55
页 |
· 分析方法 | 第55-56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 第56-57
页 |
· Ca_2-P、Ca_8-P和Ca_(10)-P的形态特征 | 第57-58
页 |
· Al-P,Fe-P,O-P的形态特征 | 第58-59
页 |
·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 第59-61
页 |
3 潮土不同施肥处理产量 | 第61
页 |
4 小结 | 第61
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
页 |
第四章 长期施肥后水稻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65-7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
页 |
· 试验设计 | 第66
页 |
· 分析方法 | 第66-6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 第67-68
页 |
· Ca_2-P,Ca_8-P和Ca_(10)-P的变化 | 第68-70
页 |
· Al-P,Fe-P和O-P的变化 | 第70
页 |
·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 第70-71
页 |
3 小结 | 第71
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
页 |
第五章 长期施肥后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75-9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
页 |
· 试验设计 | 第77-78
页 |
· 分析方法 | 第78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9
页 |
· 施用无机肥对的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 第78-84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 第78-80
页 |
· 无机磷形态对施无机肥的响应 | 第80-84
页 |
· 施用有机肥对的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 第84-89
页 |
·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 第84-86
页 |
· 无机磷形态对施有机肥的响应 | 第86-89
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
页 |
第六章 红壤Hedley分级的结果及两种磷素分级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93-11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
页 |
· 试验设计 | 第94
页 |
· 测试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 | 第94-95
页 |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94-95
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9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6
页 |
· 无机肥组 | 第95-101
页 |
· 无机肥组的Resin-Pi和Microbial-Pi形态特征 | 第95-96
页 |
· 无机肥组的NaHCO_3-Pi,NaOH-Pi,Ultrasonic-Pi和HCl-P的形态特征 | 第96-97
页 |
· 无机肥组的pH的形态特征 | 第97-98
页 |
· 无机肥组的Microbial-Po,NaHCO3-Po,NaOH-Po,Ultrasonic-Po的形态特征 | 第98-99
页 |
· 无机肥组的residual-P,T-Pi,T-Po,T-P的形态特征 | 第99-100
页 |
· 无机肥组的Residule-P/T-P、T-Pi/T-P、T-Po/T-P和T-P/Pt的形态特征 | 第100-101
页 |
· 有机肥组 | 第101-106
页 |
· 有机肥组Resin-Pi的形态特征 | 第101
页 |
· 有机肥组NaHCO3-Pi,NaOH-Pi,Ultrasonic-Pi和HCl-P的形态特征 | 第101-102
页 |
· 有机肥组residual-P,T-Pi,T-Po,T-P的形态特征 | 第102-103
页 |
· 有机肥组pH值的形态特征 | 第103-104
页 |
· 各级无机磷,有机磷及总无机磷和总有机磷的相对含量变化 | 第104-106
页 |
3 Hedley法测定的结果与Chang & Jackson修改法测定的各级无机态P进行比较 | 第106-108
页 |
· Hedley法测定的无机态磷 | 第106-107
页 |
· Hedley法测定的总有机磷和总无机磷 | 第107-108
页 |
4 小结 | 第10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
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13-116
页 |
1 结论 | 第113-114
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4
页 |
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4
页 |
4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4-116
页 |
致谢: | 第116-117
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 第11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