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
页 |
ABSTRACT | 第11-14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55
页 |
1 引言 | 第15-16
页 |
2 流感的流行与现状 | 第16-19
页 |
· 历史上流感的爆发与流行 | 第16-17
页 |
·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 第17-19
页 |
3 禽流感的抗原变异 | 第19-24
页 |
· 抗原变异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第20
页 |
· HA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20-24
页 |
· NA抗原性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24
页 |
4 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24-35
页 |
· 流感病毒各蛋白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24-33
页 |
· 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 第33-35
页 |
5 A型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技术 | 第35-41
页 |
·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35-37
页 |
·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 | 第37-41
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5
页 |
实验部分 | 第55-137
页 |
第二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分子机制的研究 | 第56-82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9
页 |
· 病毒 | 第58
页 |
· 感染鸡血清 | 第58
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8
页 |
· 质粒载体和转染质粒 | 第58-59
页 |
· 引物 | 第59
页 |
· 病毒的增殖 | 第59-60
页 |
· 病毒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第60-61
页 |
· 反转录 | 第61
页 |
· HA和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61
页 |
·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61
页 |
·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第61-62
页 |
· HA和 NA重组质粒的克隆 | 第62-64
页 |
· 重组病毒的救获及鉴定 | 第64-66
页 |
· 嵌合质粒的构建与嵌合病毒的救获 | 第66-67
页 |
· 嵌合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 第67
页 |
· 点突变质粒的构建 | 第67
页 |
· 点突变病毒的救获 | 第67-68
页 |
· 点突变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 第68-69
页 |
2 结果 | 第69-76
页 |
· 抗原变异株的筛选 | 第69-71
页 |
· 重组质粒的克隆鉴定结果 | 第71
页 |
· 病毒救获及其鉴定结果 | 第71-72
页 |
· 救获重组病毒的抗原性分析结果 | 第72
页 |
· 嵌合病毒的救获及抗原性分析 | 第72-74
页 |
· 点突变病毒的救获及抗原性分析 | 第74-76
页 |
3 讨论 | 第76-80
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
页 |
第三章 HA蛋白糖基化对 H9N2禽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影响 | 第82-100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6
页 |
· 病毒和单抗 | 第83-84
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4
页 |
· 引物 | 第84
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4
页 |
· 病毒的救获及鉴定 | 第84
页 |
· 病毒 TCID_(50)的测定 | 第84
页 |
· 病毒中和试验 | 第84-85
页 |
· 重组病毒的浓缩 | 第85
页 |
· 重组病毒的 SDS-PAGE电泳 | 第85
页 |
· 重组病毒及点突变病毒的 Western-Blotting | 第85
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85-86
页 |
2 结果 | 第86-92
页 |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 H9单抗的反应性结果 | 第86-87
页 |
· CK/SD/6/96和CK/GX/10/99病毒HA和NA基因双向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重组病毒的救获 | 第87
页 |
· SDHA和 GXHA嵌合质粒的构建与嵌合病毒的救获 | 第87-88
页 |
· 点突变质粒的构建与点突变病毒救获 | 第88-89
页 |
· 重组病毒与145位氨基酸点突变病毒的中和试验 | 第89-90
页 |
· 重组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90-91
页 |
· 重组病毒的蛋白电泳迁移率试验 | 第91-92
页 |
3 讨论 | 第92-98
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
页 |
第四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基础 | 第100-136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8
页 |
· 病毒 | 第102
页 |
· 实验动物 | 第102
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102
页 |
· 引物 | 第102-103
页 |
· 病毒 RNA提取、反转录与 PCR | 第103
页 |
· 各基因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103
页 |
· 病毒的救获 | 第103-104
页 |
· 救获病毒的鉴定 | 第104
页 |
· 救获病毒的 EID_(50)测定 | 第104
页 |
· 病毒对 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 | 第104
页 |
· 嵌合质粒的构建 | 第104-105
页 |
· 嵌合病毒的救获 | 第105-106
页 |
· 嵌合病毒的小鼠感染试验 | 第106
页 |
· PB2基因点突变质粒的构建 | 第106
页 |
· PB2点突变病毒的救获 | 第106
页 |
· PB2点突变病毒的小鼠感染试验 | 第106-107
页 |
· 病毒感染后小鼠各脏器的病理变化 | 第107-108
页 |
2 结果 | 第108-129
页 |
· 毒株的筛选 | 第108-109
页 |
· 重组双向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109-111
页 |
· 病毒救获与鉴定结果 | 第111-112
页 |
· 救获病毒 EID_(50)的测定结果 | 第112
页 |
· 野生病毒和救获重组病毒对 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 | 第112-117
页 |
· 嵌合病毒的救获及其小鼠感染试验 | 第117-119
页 |
· 点突变病毒的救获及其小鼠感染试验 | 第119-123
页 |
·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毒、单基因替换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 | 第123-125
页 |
· 嵌合病毒和点突变病毒对小鼠致病性比较 | 第125-127
页 |
· 野生毒和救获病毒感染小鼠后病理变化 | 第127-129
页 |
3 讨论 | 第129-13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
页 |
全文总结 | 第136-137
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7-138
页 |
附录 | 第138-150
页 |
致谢 | 第150-152
页 |
简历 | 第15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