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2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4页 |
(一) 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关于社会进步的目标和评价问题 | 第18-19页 |
(三) 关于社会进步的代价问题 | 第19-20页 |
(四) 关于文化对社会进步作用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五) 关于社会进步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六) 关于我国文化建设路径与选择研究 | 第22-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7-28页 |
(一)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7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一章 理念与价值:文化、社会进步及其相互关系 | 第28-46页 |
一、文化的涵义及其构成 | 第28-34页 |
(一) 文化的涵义 | 第28-32页 |
(二) 文化的分类及其基本构成 | 第32-34页 |
二、社会进步及其评价体系 | 第34-40页 |
(一) 社会进步的基本内涵 | 第35-37页 |
(二) 社会进步的目标和评价体系 | 第37-40页 |
三、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第40-46页 |
(一) 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 第41-43页 |
(二) 社会进步具有文化诉求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关系的历史考证 | 第46-64页 |
一、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进步方向的选择 | 第46-51页 |
(一)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与社会制度的变革 | 第46-49页 |
(二)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 第49-50页 |
(三)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失误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 第51-55页 |
(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 第51-54页 |
(二) 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 | 第55-64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第56-59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59-62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进步的地位和作用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挑战与制约: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 | 第64-82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 | 第64-71页 |
(一) 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演变历程 | 第65-70页 |
(二) 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 | 第70-71页 |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 | 第71-76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疏离与阻滞 | 第72-73页 |
(二) 西方文化思潮泛滥及其多重影响 | 第73-74页 |
(三) 主流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叉碰撞 | 第74-76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 | 第76-82页 |
(一) 文化代价及其特征 | 第76-79页 |
(二) 文化代价的表现 | 第79-82页 |
第四章 探究与归因: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困境的原因 | 第82-94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理论认知的偏差 | 第83-86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误区 | 第84-85页 |
(二) 关于社会进步“唯生产力论”的认识局限 | 第85-86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实践操作的失误 | 第86-90页 |
(一) 社会急剧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的矛盾 | 第87-88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外缺陷 | 第88-89页 |
(三)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 第89-90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环境的负面趋向 | 第90-94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引发的冲突 | 第90-91页 |
(二) 当代文化体制弊端制约社会进步 | 第91页 |
(三) 影响社会进步的文化生态污受到污染 | 第91-94页 |
第五章 对策与路径: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选择 | 第94-104页 |
一、文化选择应坚持的原则 | 第94-96页 |
(一) 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则 | 第94-95页 |
(二) 先进文化引领的原则 | 第95-96页 |
(三) 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原则 | 第96页 |
二、社会进步评价体系中文化缺陷的有效应对 | 第96-98页 |
(一) 树立科学的社会进步理念 | 第96-97页 |
(二) 社会生活中文化软实力的彰显 | 第97页 |
(三) 构建长效的评价体系 | 第97-98页 |
三、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的调控 | 第98-100页 |
(一)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99页 |
(二)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目标取向 | 第99-100页 |
(三)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运行机制 | 第100页 |
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第100-104页 |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秩序有序进行提供精神依托 | 第100-101页 |
(二)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实践主体全面发展 | 第101-102页 |
(三)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回应社会进步的实践需求 | 第102-103页 |
(四) 夯实文化整体实力,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后记 | 第115-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