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本文部分相关指杨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1 氮素在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19页 |
2 氮肥施用现状、氮肥利用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氮肥施用现状 | 第19-20页 |
· 过量施氮对生态环境、稻米品质等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基因型)间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 第21-23页 |
· 不同亚种间的差异 | 第21-22页 |
· 同一亚种间的差异 | 第22页 |
· 遗传群体间差异 | 第22页 |
· 杂交稻和常规稻间的差异 | 第22-23页 |
4 评价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指标及氮高效水稻的定义 | 第23-25页 |
· 评价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指标 | 第23-24页 |
· 氮高效水稻的定义 | 第24-25页 |
5 影响氮素高效吸收、氮素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 第25-31页 |
· 株高 | 第25-26页 |
· 生育期 | 第26页 |
· 茎蘖动态 | 第26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6-27页 |
· 源库特点及其光合特性 | 第27-28页 |
· 物质生产与分配 | 第28页 |
· 穗部性状 | 第28-29页 |
· 根系指标(形态、活力) | 第29页 |
· 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及各器官氮素吸收、分配、运转特性 | 第29-30页 |
· 吸氮强度 | 第30页 |
· 一些氮代谢酶、与衰老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 | 第30-31页 |
· 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关系 | 第31页 |
6 氮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施肥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施氮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7 现有氮高效研究中供试材料的特点 | 第33-34页 |
· 株高的差异 | 第33页 |
· 生育期的差异 | 第33页 |
· 穗重的差异 | 第33-34页 |
· 本研究供试材料的特点 | 第34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供试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株高、生育期和穗重的分布特点 | 第35-41页 |
1 前言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供试品种 | 第35页 |
· 材料培育 | 第35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5-36页 |
· 生育期和株高的测定 | 第35-36页 |
· 穗重的测定 | 第36页 |
· 数据计算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供试群体株高的分布特点 | 第36页 |
· 供试群体生育期的分布特点 | 第36-38页 |
· 供试群体穗重的分布特点 | 第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 供试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株高和生育期的分布特点 | 第38-39页 |
· 供试遗传群体水稻株系穗重的分布特点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水稻株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基本特点 | 第41-51页 |
1 前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供试品种 | 第41页 |
· 材料培育 | 第41-42页 |
· 大田试验 | 第41页 |
· 水培试验 | 第41-42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2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42页 |
·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42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 大田试验的聚类结果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42-46页 |
· 大田试验的聚类结果 | 第42-43页 |
· 大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间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43-46页 |
· 水培试验的聚类结果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 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该群体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的基本特点 | 第48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产量的特点 | 第48-49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水稻株系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 | 第51-64页 |
1 前言 | 第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供试品种 | 第51页 |
· 材料培育 | 第51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51-52页 |
· 叶面积系数和干物重的测定 | 第51页 |
· 库容量和产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源指标的差异 | 第52-56页 |
· 群体叶面积系数的差异 | 第52-54页 |
· 比叶重的差异 | 第54-55页 |
· 单茎叶面积的差异 | 第55-56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库容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 | 第56-59页 |
· 群体库容量的差异 | 第56-57页 |
· 单茎库容量的差异 | 第57页 |
· 群体库容量形成速率的差异 | 第57-58页 |
· 库容量影响因子的差异 | 第58-5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位叶面积颖花数、籽粒产量的差异 | 第59-60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结实期净同化率的差异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源指标的基本特点 | 第61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 第61-62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源库协调的基本特点 | 第62-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水稻株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 | 第64-75页 |
1 前言 | 第6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 供试品种 | 第64页 |
· 材料培育 | 第64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64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64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差异 | 第65-68页 |
·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差异 | 第65-66页 |
· 抽穗期和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差异 | 第66-67页 |
· 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比例的差异 | 第67-68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期和成熟期单茎干重的差异 | 第68-6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各器官干物质生产比例的差异 | 第69-71页 |
· 抽穗期各器官干物质生产比例的差异 | 第69-70页 |
· 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生产比例的差异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4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水稻物质生产的基本特点 | 第71-72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物质分配的基本特点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 第75-90页 |
1 前言 | 第7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 供试品种 | 第75页 |
· 材料培育 | 第75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75-76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75-76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76页 |
·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76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期和成熟期全株含氮率的差异 | 第76-77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群体吸氮量的差异 | 第77-78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茎吸氮量的差异 | 第78-7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各器官吸氮比例的差异 | 第79-81页 |
· 抽穗期各器官吸氮比例的差异 | 第79-80页 |
· 成熟期各器官吸氮比例的差异 | 第80-8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成熟期群体和单茎吸氮强度的差异 | 第81-83页 |
· 群体吸氮强度的差异 | 第81-82页 |
· 单茎吸氮强度的差异 | 第82-83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结实期各器官氮素运转量的差异 | 第83-84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84-86页 |
4 讨论 | 第86-89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 第86-87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氮素分配和转运的特点 | 第87页 |
· 影响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氮素吸收主要性状的分析 | 第87-89页 |
5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株系磷素吸收和利用的基本特点 | 第90-103页 |
1 前言 | 第9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 供试品种 | 第90页 |
· 材料培育 | 第90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90-91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90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90-91页 |
· 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 | 第91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9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期和成熟期全株含磷率的差异 | 第91-92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群体吸磷量的差异 | 第92-93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茎吸磷量的差异 | 第93-94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各器官吸磷比例的差异 | 第94-97页 |
· 抽穗期各器官吸磷比例的差异 | 第94-95页 |
· 成熟期各器官吸磷比例的差异 | 第95-97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成熟期群体和单茎吸磷强度的差异 | 第97-98页 |
· 群体吸磷强度的差异 | 第97页 |
· 单茎吸磷强度的差异 | 第97-98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后各器官磷素转运量的差异 | 第98-9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磷素利用率的差异 | 第99-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2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磷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 第101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磷素分配和转运的特点 | 第101-102页 |
5 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株系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基本特点 | 第103-116页 |
1 前言 | 第10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 供试品种 | 第103页 |
· 材料培育 | 第103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103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103页 |
· 植株全钾含量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10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4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期和成熟期全株含钾率的差异 | 第104-105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群体吸钾量的差异 | 第105-106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茎吸钾量的差异 | 第106-107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各器官吸钾比例的差异 | 第107-109页 |
· 抽穗期各器官吸钾比例的差异 | 第107-108页 |
· 成熟期各器官吸钾比例的差异 | 第108-10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成熟期群体和单茎吸钾强度的差异 | 第109-111页 |
· 群体吸钾强度的差异 | 第109-110页 |
· 单茎吸钾强度的差异 | 第110-11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抽穗后各部位钾素转运量的差异 | 第111-112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钾素利用率的差异 | 第112-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5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钾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 第114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钾素分配和转运的特点 | 第114-115页 |
5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九章 氮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根系性状的特点 | 第116-134页 |
1 前言 | 第1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 供试品种 | 第116页 |
· 材料培育 | 第116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 根系性状的测定 | 第116-117页 |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117页 |
·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117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1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30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株根系性状的差异 | 第117-121页 |
· 单株不定根数、总长和根干重的差异 | 第117-118页 |
· 单株最长根长和众数根长的差异 | 第118-119页 |
· 单株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的差异 | 第119-121页 |
· 单株活跃吸收面积比的差异 | 第121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茎根系性状的差异 | 第121-124页 |
· 单茎不定根数、总长和根干重的差异 | 第121-123页 |
· 单茎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的差异 | 第123-124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条根系性状的差异 | 第124-126页 |
· 单条不定根长的差异 | 第124-125页 |
· 单条不定根重的差异 | 第125页 |
· 单条不定根粗的差异 | 第125-126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单位根干重性状的差异 | 第126-128页 |
· 单位根干重总吸收面积的差异 | 第126-127页 |
· 单位根干重活跃吸收面积 | 第127页 |
· 单位根干重根系活力 | 第127-128页 |
· 不同类型水稻间冠根比的差异 | 第128-129页 |
· 抽穗期冠根比的差异 | 第128-129页 |
· 成熟期冠根比的差异 | 第129页 |
· 主要根系性状与成熟期吸氮量的通径分析结果 | 第129-130页 |
4 讨论 | 第130-133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根系形态性状的特点 | 第130页 |
· 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水稻根系活力性状的特点 | 第130-131页 |
· 影响成熟期氮素吸收量的主要根系性状 | 第131-133页 |
5 结论 | 第133-134页 |
第十章 综合讨论 | 第134-139页 |
1 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34页 |
2 氮素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的基本特点 | 第134-135页 |
3 氮素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根系的特点 | 第135页 |
4 氮素高效吸收高产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特点 | 第135-137页 |
5 影响氮素高效吸收高产遗传群体水稻氮素吸收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137页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7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设想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