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缩略语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5页 |
1 株型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理想株型概念的提出 | 第21页 |
· 叶形与理想株型育种 | 第21-22页 |
2 大豆叶形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叶形的分类及遗传 | 第22页 |
· 叶形与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叶形与生理性状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叶形与地理生态分布 | 第24页 |
· 大豆叶形基因定位及克隆 | 第24页 |
· 大豆叶形相关突变体研究 | 第24-25页 |
3 叶器官形态建成 | 第25-33页 |
· 叶的发生、起始及其三维形态组成 | 第25-26页 |
· 叶三维形态建成机制 | 第26-29页 |
· 植物激素及其相关因子在叶起始与发育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 叶脉结构及其调控 | 第30-31页 |
· 细胞周期(cell cycle)与叶发育 | 第31-33页 |
4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的主要策略 | 第33-42页 |
· 图位克隆 | 第33-34页 |
·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 第34-37页 |
· 功能基因组学 | 第37-4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叶形变异与主要叶形参数 | 第45-61页 |
引言 | 第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9页 |
·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 叶形参数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 田间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 第47-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不同叶形参数的次数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 叶形指数、最大叶宽相对位置和叶尖张角归一化数据的比较 | 第50-51页 |
· 三种复合叶形参数对叶形的区分能力比较 | 第51-52页 |
· 依据叶尖张角对242份大豆叶形的划分 | 第52-55页 |
· 叶形指数、最大叶宽相对位置和叶尖张角相互关系验证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61页 |
· 大豆传统叶形评价的局限 | 第56-57页 |
· 对大豆叶形经验判断的思考分析 | 第57-58页 |
· 叶形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 第58-59页 |
· 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 | 第59-61页 |
第三章 Ln基因的图位克隆与验证 | 第61-83页 |
引言 | 第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7页 |
·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 遗传分析 | 第62页 |
· 分子标记选择及基因定位方法 | 第62-63页 |
· 基因型分析 | 第63页 |
· 候选基因分析 | 第63-64页 |
· 关键候选基因全长获取——3'RACE和5'RACE | 第64-65页 |
· VIGS干扰分析 | 第65-66页 |
· Ln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分析 | 第66-67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8页 |
· 群体构建及遗传分析 | 第67-68页 |
· 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 第68-74页 |
· VIGS干扰分析 | 第74-76页 |
· 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分析 | 第76-77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3页 |
· 窄叶大豆的人工选择和扩散 | 第78-79页 |
· JAGGED家族基因结构、功能与演化 | 第79-80页 |
· 大豆基因图位克隆的困难与策略 | 第80-83页 |
第四章 Ln基因功能分析 | 第83-133页 |
引言 | 第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91页 |
·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83页 |
·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83-84页 |
· 转录抑制活性检测 | 第84-85页 |
· 不同转录本对叶形和每荚粒数的影响分析 | 第85-86页 |
· 转录组分析 | 第86-88页 |
· Ln近等基因系表型分析 | 第88-89页 |
· Ln家族基因JAG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89页 |
· 蛋白组分析 | 第89-90页 |
· Ln近等基因系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分析 | 第90-91页 |
· 中国大豆品种的叶形与地理生态分布分析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20页 |
· Ln位点不同转录本蛋白的分子功能比较及对表型的影响 | 第91-95页 |
· Ln→ln突变对全基因组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95-99页 |
· Ln对下游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99-102页 |
· Ln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大豆叶形 | 第102-107页 |
· Ln→ln突变对大豆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Ln→ln突变对大豆生态环境适应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 Ln→ln突变对全基因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11-117页 |
· Ln→ln突变对全基因组转录和翻译水平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117-118页 |
· Ln蛋白潜在结合元件 | 第118-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33页 |
· Ln基因对大豆叶形的调控 | 第120-121页 |
· 窄叶大豆和每荚粒数的关系 | 第121-122页 |
· Ln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地位 | 第122-123页 |
· 窄叶大豆的生理特征与地理生态分布 | 第123-126页 |
· Ln基因多效性的分子基础及可能的调控途径 | 第126-133页 |
第五章 一个新的叶形突变体alf的初步研究 | 第133-151页 |
引言 | 第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33-1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134-1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8页 |
· 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137-138页 |
· 蛋白测定标准曲线建立 | 第138-139页 |
· 蛋白2-DE图谱 | 第139页 |
· 差异蛋白点鉴定 | 第139-141页 |
· GO富集分析 | 第141-143页 |
· 差异表达蛋白GeneBins功能分析 | 第143页 |
·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 第143-144页 |
· 基因定位及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选择 | 第144-148页 |
3 讨论 | 第148-151页 |
· 基于遗传背景来源、表型和引起的差异表达蛋白对alf基因变异及功能的推测 | 第148-149页 |
· 对双向电泳技术及结果分析的思考 | 第149-151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51-157页 |
· 全文讨论 | 第151-154页 |
· Ln位点对叶形的贡献及鉴定 | 第151-152页 |
· Ln基因对叶形的调控机制 | 第152页 |
· Ln基因多效性及其对育种的启发 | 第152-154页 |
· alf基因特征和潜在价值 | 第154页 |
· 全文结论 | 第154-155页 |
· 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3页 |
附录 | 第173-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