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 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发展历史 | 第14-16页 |
§· 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二章 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基本理论和建模方法 | 第30-46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基于GSTC的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理论与建模方法 | 第31-34页 |
§· 基于横向谐振法的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理论和建模方法 | 第34-38页 |
§· 基于经典电磁学原理的新型人工电磁表面建模方法 | 第38-43页 |
§· 巴俾涅互补表面 | 第38-40页 |
§· 广义斯涅尔定律 | 第40-41页 |
§· 惠更斯表面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新型表面波透镜 | 第46-64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TM模式的表面折射率及其参数提取 | 第47-48页 |
§· 新型表面波无衍射贝塞尔透镜 | 第48-54页 |
§· 理论分析 | 第50-51页 |
§· 设计与实验验证 | 第51-54页 |
§· 新型表面波傅立叶变换透镜 | 第54-60页 |
§· 理论分析 | 第55-56页 |
§· 设计与实验验证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新型全息漏波天线 | 第64-95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全息阻抗表面天线的理论与分析 | 第65-68页 |
§·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新型多波束全息漏波天线 | 第68-74页 |
§· 全域全息图记录法及“兔子耳朵”现象 | 第70-72页 |
§· 子域全息图记录法 | 第72-74页 |
§· 全息漏波天线的频率扫描特性 | 第74-80页 |
§· 一维漏波天线与全息天线的等效 | 第74-79页 |
§· 全息漏波天线的二维频率扫描特性 | 第79-80页 |
§· 基于二维类表面等离激元的左/右旋极化天线设计 | 第80-83页 |
§·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新型双功能全息漏波天线设计 | 第83-91页 |
§· 相同极化双向辐射全息漏波天线 | 第84-88页 |
§· 正交极化单向辐射全息漏波天线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系统级设计 | 第95-122页 |
§· 引言 | 第95-96页 |
§·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天线系统设计 | 第96-111页 |
§·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新型成像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111-118页 |
§· “十”字形微波成像天线设计 | 第112-115页 |
§· 基于“十”字形天线成像系统的目标重构的仿真研究 | 第115-118页 |
§· 小结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结束语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