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5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范围和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的特色和新意 | 第22-2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5-41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 理论研究 | 第25-29页 |
· 经验研究 | 第29-3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2-38页 |
· 理论研究 | 第32-36页 |
· 经验研究 | 第36-38页 |
· 简短的评论 | 第38-41页 |
第3章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趋势、特征和效应 | 第41-63页 |
· 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波动的趋势 | 第41-48页 |
· 改革开放初期的波动轨迹 | 第41-43页 |
· 2003年以来的波动特征 | 第43-47页 |
· 两个时段的比较 | 第47-48页 |
·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程度的测度 | 第48-51页 |
· 测度方法与结果 | 第48-50页 |
· 价格结构性波动的周期划分 | 第50-51页 |
·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程度的区域表现及国际比较 | 第51-54页 |
· 国内区域特征 | 第51-53页 |
· 国际比较 | 第53-54页 |
·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 | 第54-60页 |
· 通货膨胀效应 | 第55-56页 |
· 福利成本效应 | 第56-57页 |
· 收入分配效应 | 第57-59页 |
· 产业结构效应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现实基础 | 第63-77页 |
· 总量层面的“典型事实” | 第63-70页 |
· 中国的“货币失踪”之谜 | 第63-66页 |
· 中国需求驱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 | 第66-67页 |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格波动面临外部压力 | 第67-70页 |
· 结构层面的“典型事实” | 第70-76页 |
· 中国工农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 第70-71页 |
· 中国工农产品生产主体市场参与度不均等 | 第71-72页 |
· 中国工农产品定价的政府干预 | 第72-74页 |
·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形成机理及分析框架 | 第77-91页 |
·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理论借鉴 | 第77-85页 |
· 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77-78页 |
· “产出缺口型”菲利普斯曲线 | 第78-81页 |
· 预期扰动的理论基础: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 第81-83页 |
· 发展中国家制度干预的理论借鉴 | 第83-85页 |
·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内在机理和分析框架 | 第85-89页 |
·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内在机理 | 第85-88页 |
·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框架线路图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基于经济结构视角的实证 | 第91-105页 |
· 理论框架与假说 | 第91-95页 |
· 微观基础 | 第91-93页 |
· 结构分析 | 第93-95页 |
· 实证研究设计 | 第95-98页 |
· 计量模型设定 | 第95-96页 |
· 变量与数据 | 第96-98页 |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7章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基于制度结构视角的实证 | 第105-115页 |
· 理论框架与假说 | 第105-108页 |
· 变量与数据 | 第108-109页 |
· 动态面板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 稳健性检验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8章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基于预期结构视角的实证 | 第115-125页 |
· 理论假说 | 第115-116页 |
·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16-120页 |
· 计量模型设定 | 第116-117页 |
· 方法说明 | 第117-119页 |
· 变量与数据 | 第119-120页 |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3页 |
· 时变参数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1页 |
· 分位数回归和分解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9章 管理中国工农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政策导向 | 第125-137页 |
· 管理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基础环境 | 第125-131页 |
· 基础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126-127页 |
· 基础环境的国际比较 | 第127-131页 |
· 管理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政策导向 | 第131-137页 |
· 以协调工农业投资为导向,弥合工农技术和供给能力差异 | 第131-132页 |
·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建立统筹城乡的工农市场体系 | 第132-133页 |
· 以防止失当的政策调控为导向,保持一定容忍度 | 第133-134页 |
· 以疏导经济过热为导向,抑制过大的价格结构性上涨 | 第134-137页 |
第10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137-141页 |
· 基本结论 | 第137-13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科研成果 | 第155-1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