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4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7-34页 |
· 研究背景 | 第27-32页 |
·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4-40页 |
·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类型及特征的研究 | 第34-36页 |
·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36-38页 |
·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绩效及其评价的研究 | 第38-39页 |
·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的研究 | 第39-4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40-43页 |
· 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内容框架及创新 | 第43-46页 |
· 内容框架 | 第43-44页 |
· 创新之处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 第46-76页 |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46-56页 |
·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 第46-48页 |
·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48-50页 |
· 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50-51页 |
·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51-53页 |
· 生态系统的演替 | 第53-56页 |
·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56-67页 |
· 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 | 第56-59页 |
· 惯例·新奇·适应: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 第59-63页 |
· 组织·网络·空间: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场景 | 第63-66页 |
· 技术·制度·文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解析视域 | 第66-67页 |
· 自组织理论 | 第67-72页 |
·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 第69页 |
· 协同学理论(Synergetics) | 第69-71页 |
· 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le Theory) | 第71-72页 |
·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72-76页 |
· 系统与复杂系统 | 第72-73页 |
·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 第73-75页 |
· CAS理论的应用 | 第75-76页 |
第三章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76-121页 |
·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 | 第76-106页 |
·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界定 | 第76-89页 |
· 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异同 | 第89-93页 |
· 创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征 | 第93-103页 |
· 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 第103-106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周期及特点 | 第106-113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特征 | 第107-109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过程 | 第109-113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113-116页 |
· 创新组织演化因素 | 第113-114页 |
· 科技进步因素 | 第114-115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15页 |
· 创新体制及政策因素 | 第115页 |
· 创新文化环境因素 | 第115-116页 |
· 自然环境要素 | 第116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 第116-121页 |
· 技术拉动 | 第117-118页 |
· 市场推动 | 第118页 |
· 政策促动 | 第118-119页 |
· 环境扰动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ERF模型建构 | 第121-153页 |
· ERF模型建构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第122-124页 |
· 地理学的演化思维与关系范式:ERF模型的理论渊源 | 第122-123页 |
· 创新研究的“四大转向”:ERF模型的实践域境 | 第123-124页 |
· 要素(E)维度:创新物种演化 | 第124-136页 |
· 创新物种演化的双重逻辑:多样性与优势种 | 第124-132页 |
· 创新物种演化的基本方式:遗传·变异·迁入·选择 | 第132-136页 |
· 关系(R)维度:创新网络演化 | 第136-146页 |
· 创新网络演化的核心实质:创新关系 | 第136-139页 |
· 创新网络演化的两种向度:地方化与全球化 | 第139-144页 |
· 创新网络演化的两种机制:竞争与协同 | 第144-146页 |
· 功能(F)维度:创新功能演化 | 第146-153页 |
· 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146-149页 |
· 创新功能演化的基本机制:集聚与扩散 | 第149-153页 |
第五章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53-214页 |
· 建国以来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53-160页 |
· 计划经济下的科技种植园(1949年-1980年代初期) | 第154-156页 |
· 市场转型中的创新体系构建(19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 | 第156-159页 |
· 迈向成熟市场的创新生态培育(2010年代以来) | 第159-160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160-196页 |
· 知识生产群落 | 第160-171页 |
· 知识应用群落 | 第171-174页 |
· 知识扩散群落 | 第174-179页 |
· 创新环境要素 | 第179-191页 |
· 创新人才要素 | 第191-196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产出状况分析 | 第196-214页 |
· 知识性产出 | 第197-199页 |
· 技术性产出 | 第199-208页 |
· 经济性产出 | 第208-214页 |
第六章 基于ERF模型的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研究 | 第214-272页 |
· 创新物种演化: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适者生存 | 第214-233页 |
· 科研院所:市场能力与公益服务能力的消长 | 第215-224页 |
· 高等院校:过度行政化与过度市场化的悖论 | 第224-230页 |
· 科技企业:市场竞争与创新追求的迷失 | 第230-233页 |
· 创新网络演化: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均衡博弈 | 第233-260页 |
· 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网络的内部强化 | 第234-241页 |
· 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的区域扩张 | 第241-248页 |
· 科技对外开放: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 第248-260页 |
· 创新功能演化: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绩效追求 | 第260-272页 |
· 科技成果转化: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 | 第261-265页 |
· R&D产业:创新功能的专业化与科技经济的一体化 | 第265-272页 |
第七章 基于ERF模型的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 | 第272-302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的内涵及界定 | 第272-274页 |
· 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74-282页 |
· 设计原则 | 第276-277页 |
· 设计过程 | 第277-278页 |
· 指标构成 | 第278-280页 |
· 权重确定 | 第280-282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282-283页 |
· 数据来源 | 第282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282-283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结论及分析 | 第283-302页 |
· 基于创新物种(E)演化的分析 | 第284-289页 |
· 基于创新关系(R)演化的分析 | 第289-293页 |
· 基于创新功能(F)演化的分析 | 第293-297页 |
· 基于成熟度综合指数的分析 | 第297-302页 |
第八章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思路研究 | 第302-330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总体判断 | 第302-310页 |
· 创新物种多样与优势物种缺乏并存 | 第302-305页 |
· 政府强势主导与普惠政策不足并存 | 第305-306页 |
· 创新开放度较高与自主创新不足并存 | 第306-307页 |
· 环境包容性不够与生态错位乱象并存 | 第307-308页 |
· 创新资源丰富与支撑发展不够并存 | 第308-310页 |
·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愿景勾勒 | 第310-312页 |
· 全球创新生态的物种库 | 第311页 |
· 国际创新网络的动力源 | 第311-312页 |
· 世界创新环境的调节阀 | 第312页 |
· 促进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对策 | 第312-330页 |
· 培育创新优势种 | 第312-320页 |
· 提升创新包容度 | 第320-326页 |
· 延伸创新食物链 | 第326-33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30-337页 |
· 研究结论 | 第330-334页 |
· 不足之处 | 第334-335页 |
· 研究展望 | 第335-3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37-351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51-354页 |
后记 | 第354-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