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4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
页 |
· 空间环境预报对工程任务的重要性 | 第14-15
页 |
· 空间环境预报方法 | 第15-17
页 |
· 地磁暴预报现状 | 第17-19
页 |
· 本文研究动机和主要内容 | 第19-22
页 |
· 研究动机 | 第19-20
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
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2-54
页 |
· 地磁暴 | 第22-35
页 |
· 特征及其分类 | 第22-24
页 |
· 行星际起因 | 第24-34
页 |
· 高速流压缩ICME | 第28-29
页 |
· 多个抛射物形成的行星际复合结构 | 第29-31
页 |
· 多重磁云 | 第31-32
页 |
· 激波追赶磁云 | 第32-34
页 |
· Dst 指数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 | 第34-35
页 |
· 日冕物质抛射物 | 第35-41
页 |
· CME 观测特征 | 第35-38
页 |
· ICME 观测特征 | 第38-39
页 |
· CME 与地磁暴 | 第39-41
页 |
· 磁云 | 第41-46
页 |
· 观测特征 | 第41-43
页 |
· 磁云类型 | 第43-44
页 |
· 磁云与地磁暴 | 第44-46
页 |
· 太阳风高速流 | 第46-50
页 |
· 观测特征 | 第46-48
页 |
· 高速流与冕洞 | 第48-49
页 |
· 共转流/CIR 与地磁暴 | 第49-50
页 |
· CME 与CIR 及其地磁效应的对比 | 第50-52
页 |
· 行星际激波 | 第52-54
页 |
· 观测特征 | 第52
页 |
· 行星际激波的驱动源和地球物理效应 | 第52-54
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54-57
页 |
· ICME/CIR 的判别标准及数据来源 | 第54-57
页 |
· ICME/CIR 判别标准 | 第54-55
页 |
· 数据来源 | 第55-57
页 |
第四章 中等强度地磁暴行星际源的统计分析 | 第57-73
页 |
· 行星际源的分类 | 第57-58
页 |
· 典型事例 | 第58-62
页 |
· CIR 为磁暴的源 | 第58-59
页 |
· MC 为磁暴的源 | 第59
页 |
· SH+MC 为磁暴的源 | 第59-60
页 |
· SH+nonMC 为磁暴的源 | 第60-61
页 |
· 复杂抛射物为磁暴的源 | 第61-62
页 |
· 统计结果 | 第62-72
页 |
· 冕洞与活动区在中等磁暴中的相对重要性 | 第67-68
页 |
· 磁云与非磁云结构的ICME 在中等磁暴中的相对重要性 | 第68
页 |
· 鞘层在中等磁暴中的作用 | 第68-69
页 |
· 中等磁暴与强磁暴年分布特点的对比分析 | 第69-70
页 |
· 中等磁暴与强磁暴行星际源在太阳活动周分布特点的对比分析 | 第70-7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
页 |
第五章 多阶强磁暴行星际源特征的初步分析 | 第73-82
页 |
· 多阶磁暴的判别标准 | 第73-74
页 |
· 统计结果 | 第74-79
页 |
· 多阶磁暴的行星际源 | 第74-78
页 |
· 磁暴主相发展阶数与多阶磁暴的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的相关分析 | 第78-7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2
页 |
第六章 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与磁云磁场结构的相关分析 | 第82-99
页 |
·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83-84
页 |
· 多阶磁暴典型事例分析 | 第84-91
页 |
· 鞘区磁场单独作用(“SH”) | 第84-85
页 |
· S 型磁云单独作用(“S”) | 第85-86
页 |
· NS 型磁云单独作用(“NS”) | 第86-87
页 |
· 鞘区磁场与SN 型磁云共同作用(“SH+SN”) | 第87-88
页 |
· 鞘区磁场与S 型磁云共同作用(“SH+S”) | 第88-89
页 |
· 鞘区磁场与NS 型磁云共同作用(“SH+NS”) | 第89-91
页 |
· 统计结果 | 第91-97
页 |
· 磁暴主相发展阶数与磁暴强度的关系 | 第93-94
页 |
· 磁暴主相发展阶数与磁云类型的关系 | 第94-95
页 |
· 磁暴主相发展阶数与磁云磁场结构的关系 | 第95-9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
页 |
第七章 用三维运动学模型研究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的相互作用 | 第99-115
页 |
· HAF 模型简介 | 第100-106
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 第101-104
页 |
· 模型的计算步骤 | 第104-106
页 |
· 利用HAF 模型研究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的相互作用 | 第106-113
页 |
· 模拟无扰动源条件下的背景共转高速流 | 第106-108
页 |
· 模拟均匀背景条件下的行星际激波传播过程 | 第108-109
页 |
· 模拟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的相互作用 | 第109-110
页 |
· 不同强度、不同位置的耀斑产生的激波与共转高速流的相互作用 | 第110-11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
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
页 |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15-118
页 |
· 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118-11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
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3-134
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