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外交、国际关系理论论文
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
论文目录
 
摘要第1-4 页
英文摘要第4-7 页
波斯语摘要第7-13 页
前言第13-17 页
第一章 关注国际关系中的退化问题第17-40 页
  第一节 退化机制:一项被遗忘的研究议程第17-20 页
  第二节 关于退化和机制的文献综述Ⅰ第20-33 页
    一、关于进化/退化的研究现状第21-28 页
    二、关于机制的研究现状第28-31 页
    三、关于进化/退化机制的研究第31-33 页
  第三节 基本观点和研究设计第33-35 页
    一、基本观点第33-34 页
    二、研究设计第34-35 页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35-38 页
    一、研究意义第35-37 页
    二、研究方法第37-38 页
  本章小结第38-40 页
第二章 关于国际关系退化机制的文献综述Ⅱ第40-78 页
  第一节 联盟的形成与解体第40-46 页
    一、联盟的概念和含义第40-41 页
    二、联盟的形成和维持第41-44 页
    三、联盟的衰落和解体第44-46 页
  第二节 安全共同体与安全困境第46-50 页
    一、安全困境理论第46-47 页
    二、安全共同体理论第47-48 页
    三、安全困境和安全共同体与进化和退化的相关性第48-50 页
  第三节 规范传播与衰落第50-53 页
    一、规范的传播理论第51-52 页
    二、规范的衰落问题第52-53 页
    三、规范理论与进化和退化的相关性第53 页
  第四节 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第53-57 页
    一、社会化的概念和分类第54 页
    二、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54-56 页
    三、反向社会化理论第56-57 页
  第五节 自由建构主义与现实建构主义第57-64 页
    一、自由建构主义和现实建构主义的分化第57-59 页
    二、现实建构主义的研究议程第59-61 页
    三、自由建构主义和现实建构主义与进化和退化的相关性第61-64 页
  第六节 国际社会的演化第64-76 页
    一、英国学派理论的三根支柱第65-66 页
    二、布赞的英国学派结构理论第66-75 页
    三、国际社会演化理论与进化和退化的相关性第75-76 页
  本章小结第76-78 页
第三章 关于国际关系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第78-104 页
  第一节 本文的逻辑起点第78-84 页
    一、国际关系的社会本体第79-80 页
    二、国际关系的存在方式第80-84 页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化的动因分析第84-86 页
    一、国际关系中的变化和连续性第84-85 页
    二、变化动因的内生性和非先验性第85-86 页
    三、国际关系发生变化的动因第86 页
  第三节 体系和单元层次的互动第86-90 页
    一、国际关系的层次划分第87-88 页
    二、体系理论与还原理论之争第88-89 页
    三、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互动第89-90 页
  第四节 理论框架第90-102 页
    一、身份吻合度与政治冲突第91-95 页
    二、有效支持度与结构的演化第95-101 页
    三、时间维度与现状的持续性变化第101-102 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 页
第四章 身份吻合度与伊美关系的演化第104-148 页
  第一节 伊朗历史文化造就的固有身份第105-127 页
    一、具有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第106-110 页
    二、东西方列强的受害者第110-115 页
    三、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第115-119 页
    四、什叶派伊斯兰国家第119-124 页
    五、非东非西的国家第124-127 页
  第二节 伊美关系为伊朗造就的新身份第127-141 页
    一、现代化国家第128-131 页
    二、世俗化国家第131-133 页
    三、西方化的国家第133-136 页
    四、亲美的国家第136-138 页
    五、民族主义国家第138-141 页
  第三节 身份冲突与伊美关系的退化第141-146 页
    一、伊朗新旧身份之间的冲突第141-143 页
    二、伊朗国内的政治斗争第143-144 页
    三、伊美集体身份的历史考察第144-146 页
  本章小结第146-148 页
第五章 有效支持度与伊美关系的演化第148-189 页
  第一节 伊朗社会阶级和族群结构的演变第148-159 页
    一、伊朗社会阶级构成的演变第148-152 页
    二、伊朗社会的族群构成及特点第152-156 页
    三、19、20 世纪之交的伊朗社会结构第156-159 页
  第二节 巴列维王朝的支持者第159-169 页
    一、国王和王室成员第160-162 页
    二、政府和官僚机构第162-164 页
    三、军警和暴力机器第164-166 页
    四、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第166-169 页
  第三节 巴列维王朝的反对者第169-181 页
    一、乌拉玛(教士)第169-173 页
    二、巴扎利(传统中产阶级)第173-174 页
    三、知识分子(新中产阶级)第174-177 页
    四、人民党(共产主义者)第177-179 页
    五、青年学生第179-180 页
    六、少数族群第180-181 页
  第四节 伊美关系的有效支持度问题第181-187 页
    一、伊朗国内的中立力量第181-184 页
    二、三种力量之间的流动第184-185 页
    三、伊美关系有效支持度的变化第185-187 页
  本章小结第187-189 页
第六章 伊美关系演化的历史考察第189-224 页
  第一节 结构的形成(1941~1946 年)第190-193 页
    一、美国敦促英苏两国在战时作出撤军承诺第190-191 页
    二、美国迫使苏联在战后从伊朗撤出军队第191-192 页
    三、战后伊美关系的迅速发展第192-193 页
  第二节 结构的进化(1947~1963 年)第193-199 页
    一、伊美战略关系的加强第193-194 页
    二、美国与伊朗1953 年政变第194-197 页
    三、伊美关系的颠峰时期第197-199 页
  第三节 结构的退化(1963~1977 年初)第199-206 页
    一、土地改革侵犯了乌拉玛的利益第199-201 页
    二、工业现代化使巴扎利处境维艰第201-202 页
    三、政治高压堵塞了民主参政渠道第202-204 页
    四、经济萧条使政治局势雪上加霜第204-206 页
  第四节 结构的崩溃(1977 年3 月~1979 年11 月)第206-222 页
    一、世俗派首先发难(1977 年3 月~1977 年12 月)第207-209 页
    二、乌拉玛乘势挺进(1978 年1 月~1978 年9 月)第209-214 页
    三、教俗各界大联合(1978 年10 月~1 2 月)第214-217 页
    四、巴列维王朝垮台(1978 年12 月31 日~2 月11 日)第217-220 页
    五、美国被逐出伊朗(1979 年2 月13 日~11 月4 日)第220-222 页
  本章小结第222-224 页
第七章 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进化第224-240 页
  第一节 帝国衰落过程中的身份巨变第224-233 页
    一、历史文化造就的传统身份第224-231 页
    二、现代化进程造就的新身份第231-233 页
  第二节 社会巨变中的政治力量分野第233-236 页
    一、20 世纪初的土耳其社会阶级构成第233-234 页
    二、土西关系的有效支持度第234-235 页
    三、有效支持度与土西关系的进化第235-236 页
  第三节 凯末尔主义的成功及其传承第236-238 页
    一、强人改革家凯末尔第236 页
    二、凯末尔的“政治遗嘱”第236-237 页
    三、土西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37-238 页
  本章小结第238-240 页
结论第240-246 页
  一、关注国际关系中的退化问题第240 页
  二、关于进化/退化机制的解释框架第240-241 页
  三、二战后伊美关系的退化第241-242 页
  四、一战后土西(方)关系的进化第242-243 页
  五、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局限性第243-246 页
致谢第246-249 页
参阅文献第249-270页

本篇论文共270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
非对称需求困境:全球气候博弈中的
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法律应对
G8与G20:比较研究--兼论中国与G20
跨国公司的政治经济效应分析
奥巴马政府对华经济政策研究
东亚货币合作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发展主权财富基金的政策建议--
从俄罗斯—北约理事会看俄北关系发
试论美国对日本“入常”的政策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外交”分析
试论台湾多党政治的发展
试析战后美国推进霸权主义金融外交
政治系统视角下泰国式民主困境的根
《鹿特丹规则》无单放货条款评析
南海诸岛主权争端之国际法研究
国家豁免制度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影
论合同冲突规范中的特征性履行方法
批评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灾难新闻报
关于幕末及明治期天皇地位的研究
从演化博弈论视角探析印孟之间水资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中美能源利益关系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
东亚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
美国眼中的中国以及对中国未来抉择
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经济交流和国家软实力关系研究
欧盟对外经济制裁评析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关系协调的影响
浅析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的意义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机遇与策略
粮食巨头在冷战后美国对非援助中的
中国与欧佩克国家的能源外交分析
中国在卡塔尔天然气合作竞争探析
中国与加拿大能源合作研究
中国伊朗石油合作对中国石油安全的
非洲伪劣药品市场引发的思考
论中国海外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中国
法国经济情报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
东亚绿色投资合作研究
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
论美国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和控制
论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面临的
国际货币竞争力研究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研究
FDI流入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
黄金、美元与国际本位货币改革
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下的金融危机
东亚外汇储备库研究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
日本公的年金制度における诸问题点
网络环境下媒体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对《纽约时报》2008年西藏暴乱新闻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农民的制
工作权保护国际标准及在我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与欧洲社会民主党党际交
当代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关系
服务型政府中回应机制建设研究
泰国政治转型研究
试析缅甸罗兴亚穆斯林民族问题的产
冷战后瑞士国家安全观范式转移研究
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
非主导国对外政策的依附性与自主性
21世纪初日本民主党的外交政策--疏
《祖传领地协议备忘录》对菲律宾南
从国际主义到和谐世界--合作的延续
中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软实力研究
新保守主义对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
亚裔美国人在2008美国大选中政治参
伊拉克战争的意识形态研究
信息与劝说:白宫新闻传播办公室的
萨科奇,戴高乐主义的信徒还是叛徒
中国对非经济外交的特点及面临的挑
全球化过程中科特迪瓦政治改革的条
瓦杰帕伊政府实用主义的大国外交
美国反恐重心东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的公共外交(1997-2009)
萨科奇对华人权外交之分析
浅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分歧
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博弈
浅析尼赫鲁“不结盟”思想
论文明的和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
当代白俄罗斯与德国关系研究
当代俄罗斯民族冲突理论研究
浅议中、法、非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试析双赢的中非关系--以中国对非洲
中国援非模式和成效反思
台湾政党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
新世纪日本维和行动探析
印度98年核试验以来的对华外交政策
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建设
试析影响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的马来西
巴布亚分离主义评析
冷战后俄罗斯对非洲政策
战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与
当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新动向
中蒙关系分析(1949-1965)
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的软实力运用
卢拉政府外交政策浅析
奥巴马对布什主义的继承与转变
试析第二次朝核危机解决中的中美合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研究
日本与尼泊尔关系的演变
“梅普组合”时期的俄白关系评析
小布什政府对乌克兰政策评析
“瑞士模式”研究--联邦主义关于欧
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的决策层认知分
论澳大利亚和东帝汶关于帝汶海海洋
美国战略文化二元特征的平衡性研究
欧盟维和行动浅析
“9·11”后中美安全相互依存与美国
浅析中国对于南太平洋岛国的对外援
中韩双边军事外交:演进及其展望
国际规范变迁的动力--以卫生检疫规
论中美关系—展望奥巴马当政下的中
中国的现代化:一项未竟的事业--对
当代中国海外利益拓展及维护初探
单极体系联盟困境研究
“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对亚裔及其他
对东盟一体化进程及中国应对政策的
预期理论视角下的朝鲜核政策分析
南亚区域合作以及中国的参与
软权力与冷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
中法两国在法语非洲国家共赢的可能
论欧安组织选举监督功能之发展
论美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
上海合作组织机构发展研究
中美政府间政治沟通研究(1949-200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研究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
试析战后三次美国对华“总统特使外
论布什第二任期内美国公共外交的调
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从中韩关系发展看韩国外交战略调整
美国制度霸权的特点与中国和平发展
论《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进展与困
二十一世纪初中美对非洲援助的比较
21世纪初日本海外公民综合保护体系
美英在对华经济制裁上的分歧
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外交理念与实
当代“无核世界”运动分析
 
退化机制论文 国际体系论文 伊美关系论文 土美关系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一课三研1122**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