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5页 |
· 代谢组学简介 | 第11-14页 |
· 代谢组学的定义 | 第11-12页 |
· 代谢组学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 代谢组学的优势和不足 | 第13-14页 |
· 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多样品分析 | 第15页 |
· 检测技术合并 | 第15-16页 |
· 数据合并 | 第16页 |
· 代谢组学与中药复方研究的融合 | 第16-19页 |
·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的可行性 | 第17页 |
·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第2章 治疗心肌梗死中药复方双龙方药材配伍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25-38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 动物实验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生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 双龙方对血清酶学的影响 | 第28页 |
· 双龙方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双龙方对大鼠心肌病理层面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30-37页 |
· 代谢指纹谱的建立 | 第30-31页 |
· PCA分析 | 第31-32页 |
· PLS-DA分析 | 第32-35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35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双龙方有效组分配伍(双龙新方)筛选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38-47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 动物实验 | 第39页 |
· 样本制备 | 第39页 |
· UPLC/TOF-MS测定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 生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 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对血清酶学的影响 | 第41页 |
·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41-46页 |
· 代谢指纹谱方法学考察 | 第41-42页 |
· TGS+TSA有效部位组样品PLS-DA聚类比较 | 第42-43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43-44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学意义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双龙新方复方制剂的代谢组学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47-67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动物及模型的制备 | 第48页 |
·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48页 |
· 样品收集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生理学指标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 NSLF6对冠脉结扎大鼠血清酶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NSLF6对冠脉结扎大鼠心脏冠脉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第50页 |
· NSLF6对冠脉结扎大鼠心脏冠脉心肌病理层面的影响 | 第50-52页 |
· NSLF6对梗死边缘区心肌血管面密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53-60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53-55页 |
· NSLF6对冠脉结扎大鼠尿样代谢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及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 | 第57-60页 |
· NSLF6有效组分的体内变化过程研究 | 第60-61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61页 |
· UPLC/TOF-MS测定 | 第61页 |
·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1-65页 |
· NSLF6化学组成 | 第61-64页 |
· NSLF6有效部分在大鼠体内的变化情况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蟾酥毒理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复方的配伍减毒机制研究 | 第67-77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67页 |
· 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 实验设计 | 第68页 |
· UPLC/TOF-MS分析 | 第68-69页 |
· 数据处理 | 第69页 |
· 心电图测量结果 | 第69-70页 |
· 心率 | 第69-70页 |
· P-R间期 | 第70页 |
· 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 大鼠血清UPLC/TOF-MS代谢指纹谱的建立 | 第70-72页 |
· 给药组和对照组代谢指纹谱差异 | 第72-73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73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学意义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神经管畸形发生机理的研究 | 第77-95页 |
· 引言 | 第77-78页 |
· 实验部分 | 第78-81页 |
· 实验设计 | 第78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78-79页 |
· 仪器设备 | 第79页 |
· 血清样品前处理 | 第79页 |
· HPLC-MS/MS检测 | 第79-80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准曲线制备 | 第80-81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81页 |
·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94页 |
· 样品制备方法优化 | 第81-83页 |
· 色谱和质谱方法优化 | 第83-84页 |
·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84-85页 |
· 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85-87页 |
· 临床指标分析 | 第87页 |
· 组间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 第87-88页 |
·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88-90页 |
· 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 第90-91页 |
· 神经管畸形发病机理探讨 | 第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附录:本人在学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