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中文) | 第1-8
页 |
摘要(英文) | 第8-10
页 |
前言 | 第10-22
页 |
第一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合并用药后协同作用的研究 | 第22-28
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5
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5-28
页 |
第二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联合给药后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8-38
页 |
1 动物材料与药品 | 第28
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8-34
页 |
· 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试验 | 第28-34
页 |
· 药效动力学试验结果 | 第28-29
页 |
· 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 第29-34
页 |
3 讨论 | 第34-38
页 |
第三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复方单元释药体系-双层缓释片的研究 | 第38-50
页 |
1 材料和药品 | 第38
页 |
2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38-42
页 |
· 茶碱释放度测定法 | 第38-40
页 |
· 沙丁胺醇释放度测定法 | 第40-42
页 |
3 处方及制备工艺筛选 | 第42-48
页 |
· 茶碱缓释层的处方筛选 | 第42-46
页 |
· 沙丁胺醇缓释层的处方筛选 | 第46-48
页 |
4 讨论 | 第48-50
页 |
第四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双层缓释片人体吸收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50-72
页 |
1 单剂量给药体内吸收试验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0-61
页 |
2 体内外试验相关性 | 第61-65
页 |
3 多剂量给药稳态条件下体内吸收试验 | 第65-71
页 |
4 结论 | 第71-72
页 |
第五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复方多元释药体系-缓释微丸的研究 | 第72-107
页 |
1 茶碱含药微丸的制备 | 第72-85
页 |
· 仪器和药品 | 第72-73
页 |
· 含药丸种的制备 | 第73-78
页 |
· 茶碱含药丸微丸的制备 | 第78-85
页 |
2 沙丁胺醇含药微丸的制备 | 第85-92
页 |
· 空白丸种的制备 | 第86-88
页 |
· 空白丸种的放大 | 第88-89
页 |
· 沙丁胺醇含药微丸的制备 | 第89-92
页 |
3 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92-101
页 |
4 讨论 | 第101-107
页 |
第六部分 茶碱沙丁胺醇复方多元释药体系缓释微丸人体吸收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107-118
页 |
1 试验方法 | 第107
页 |
2 血浆中药物浓度测定法 | 第107-113
页 |
· 茶碱血浆药物浓度测定 | 第107
页 |
· 沙丁胺醇血浆药物浓度测定 | 第107-113
页 |
3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113-115
页 |
4 数据处理 | 第115-117
页 |
5 讨论 | 第117-118
页 |
第七部分 复方缓释制剂体内动态协同的提出及评价方法的探讨 | 第118-126
页 |
1 根据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相关关系确定联合用药时的一段时间协同 | 第118-122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简单联合使用后豚鼠体内动态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1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单元释药体系双层缓释片在人体内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1-122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复方缓释微丸单剂量给药后动态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2
页 |
2 根据总药-时曲线下面积比与各时间段药-时曲线下面积比相似性分析复方缓释制剂动态协同过程 | 第122-125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简单联合用药后豚鼠体内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3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双层缓释片在人体内的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3-124
页 |
· 茶碱沙丁胺醇缓释微丸人体内协同过程分析 | 第124-125
页 |
3 讨论 | 第125-126
页 |
全文结论 | 第126-12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
页 |
致谢 | 第13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