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s | 第5-14
页 |
引言 | 第14-28
页 |
1 研究意义 | 第14-15
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7
页 |
· 施肥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15-22
页 |
· 氮素营养与作物抗旱作用 | 第19-20
页 |
· 磷营养与作物抗旱性 | 第20-22
页 |
· 覆膜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 第22-23
页 |
· 大豆品种抗旱性能研究 | 第23-27
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7-28
页 |
第一章 施氮肥量对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 | 第28-4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
页 |
·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 | 第28
页 |
· 供试材料 | 第28
页 |
· 试验设计 | 第28
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8-31
页 |
· 大豆生长量指标 | 第28
页 |
· 大豆光合指标 | 第28
页 |
· 抗旱生理指标 | 第28-29
页 |
· 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 | 第29
页 |
· 大豆根系特性指标 | 第29-31
页 |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31
页 |
· 籽粒品质指标 | 第3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6
页 |
· 大豆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31-32
页 |
· 大豆叶片光合指标分析 | 第32-33
页 |
· 大豆叶片Pn、Ci、Gs 及Tr 变化 | 第32
页 |
· 大豆叶片光合生理指标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32-33
页 |
· 大豆叶片抗旱生理指标分析 | 第33-35
页 |
· 大豆叶片RWC、Chl 含量、REC、Pro 含量及MDA 含量变化 | 第33-34
页 |
· 大豆叶片抗旱生理指标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34-35
页 |
· 施氮肥量对大豆田耕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5
页 |
· 大豆根系生长分析 | 第35-44
页 |
· 大豆主根长度变化 | 第36-37
页 |
· 大豆根系鲜重及干重变化 | 第37-38
页 |
· 大豆根瘤鲜重及根瘤活性分析 | 第38-40
页 |
· 不同施氮量下大豆根系体积及活力(氧化α-萘胺量)分析 | 第40-41
页 |
· 不同施氮量大豆根系总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比率分析 | 第41-44
页 |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44-45
页 |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 第44
页 |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 | 第44-45
页 |
·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分析 | 第45-46
页 |
·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 第45
页 |
·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相关分析 | 第45-46
页 |
· 籽粒粗蛋白含量、磷含量、粗脂肪含量 | 第46
页 |
3 小结 | 第46-48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生长指标 | 第46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光合生理指标 | 第46-47
页 |
· 施氮肥量与大豆抗旱生理指标 | 第47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耕层土壤含水量 | 第47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根系生长指标 | 第47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指标 | 第47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品质指标 | 第47-48
页 |
第二章 施磷肥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的补偿效应 | 第48-7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
页 |
· 供试材料 | 第48
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49
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9
页 |
· 生长量指标 | 第49
页 |
· 抗性生理指标 | 第49
页 |
· 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 | 第49
页 |
· 大豆叶片光合指标 | 第49
页 |
· 大豆根系特性 | 第49
页 |
·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第49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2
页 |
· 施磷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生长量影响 | 第49-52
页 |
· 大豆单株叶面积的变化 | 第49-51
页 |
· 成熟期大豆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 第51-52
页 |
· 施磷量对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2-60
页 |
· 叶片Chl 含量的变化 | 第52-53
页 |
· 大豆叶片Pro 含量的变化 | 第53-54
页 |
· 大豆叶片RWC 变化 | 第54-55
页 |
· 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指标的变化 | 第55-57
页 |
· 叶片质膜透性指标的变化 | 第57-59
页 |
· 始花期水分胁迫下大豆生理生化指标间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
页 |
· 施磷量对大豆始花期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0-64
页 |
· 大豆叶片Gs 和Ci 的变化 | 第60-62
页 |
· 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62-64
页 |
· 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64
页 |
· 施磷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根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 第64-71
页 |
· 大豆植株根系干物重的变化 | 第64-65
页 |
· 大豆植株根冠比的变化 | 第65-66
页 |
· 大豆植株根系总表面积的变化 | 第66-68
页 |
· 大豆植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变化 | 第68-69
页 |
· 大豆植株根系还原TTC 量的变化 | 第69-70
页 |
· 大豆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70-71
页 |
· 施磷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71-72
页 |
3 小结 | 第72-74
页 |
· 施磷量对水分胁迫下大豆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72-73
页 |
· 施磷量对水分胁迫下大豆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3
页 |
· 施磷量对大豆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3
页 |
· 磷营养与大豆抗旱生理生化特性的关系 | 第73
页 |
· 大豆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生育时期 | 第73-74
页 |
第三章 覆膜方式对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 | 第74-92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
页 |
· 试验地 | 第74
页 |
· 供试材料 | 第74
页 |
· 试验设计 | 第74
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74-75
页 |
· 生长量指标 | 第74
页 |
· 大豆光合指标 | 第74
页 |
· 抗旱生理指标 | 第74
页 |
· 根系采集及根系生理指标 | 第74-75
页 |
· 土壤水分含量 | 第75
页 |
· 水分利用率 | 第75
页 |
· 籽粒品质指标 | 第7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90
页 |
· 大豆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75-76
页 |
· 大豆比叶面积分析 | 第76-77
页 |
· 叶片光合性能指标分析 | 第77-78
页 |
· 叶片光合性能指标变化 | 第77-78
页 |
· 叶片光合性能指标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78
页 |
· 叶片抗性生理指标分析 | 第78-80
页 |
· 叶片抗旱生理指标变化 | 第78-79
页 |
· 叶片抗旱生理指标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79-80
页 |
· 大豆根际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第80-82
页 |
· 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第80-81
页 |
· 大豆田土体蓄水量变化规律 | 第81-82
页 |
· 大豆根系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 第82-88
页 |
· 根系干重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82-84
页 |
· 根系活力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84-86
页 |
· 根系吸收面积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86-88
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88-89
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 | 第88-89
页 |
·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89
页 |
· 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89-90
页 |
· 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 第89-90
页 |
·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90
页 |
· 品质指标 | 第90
页 |
3 小结 | 第90-92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叶面积指数及比叶面积 | 第90-91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光合生理指标 | 第91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抗旱生理指标 | 第91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根系生长指标及根际土壤含水量 | 第91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91
页 |
· 覆膜方式与大豆品质指标 | 第91-92
页 |
第四章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抗旱性能鉴定及聚类分析 | 第92-10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5
页 |
·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 | 第92
页 |
· 供试材料 | 第92
页 |
· 试验设计 | 第92
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92-95
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92
页 |
· 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 | 第92
页 |
· RWC | 第92
页 |
· 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92-95
页 |
· 抗旱性能评价 | 第9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4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 | 第95-96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SOD 及POD) | 第96-97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 第97-99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质膜透性指标(REC 及MDA) | 第99-101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NR 活性 | 第101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抗旱性能综合评价 | 第101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聚类分析 | 第101-104
页 |
3 小结 | 第104-105
页 |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RAPD 标记及其多样性分析 | 第105-11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8
页 |
· 材料 | 第105-106
页 |
· 供试材料 | 第105
页 |
· RAPD 标记引物 | 第105-106
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6-108
页 |
· 幼苗培养 | 第106
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及纯化 | 第106-107
页 |
· RAPD 分析 | 第107-108
页 |
· 电泳检测 | 第108
页 |
· 统计分析 | 第108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4
页 |
·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基因组DNA 检测 | 第108-109
页 |
· 不同随机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109-110
页 |
· RAPD 扩增多态性的聚类分析 | 第110-114
页 |
3 小结 | 第114-116
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4
页 |
1 栽培措施对提高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 第116-118
页 |
· 施氮量与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关系 | 第116
页 |
· 水分胁迫条件下增施磷肥对提高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调控 | 第116-117
页 |
· 覆膜方式对大豆节水高产的作用机理 | 第117-118
页 |
2 大豆品种抗旱性能鉴定及分类探讨 | 第118-120
页 |
· 利用抗旱生理指标进行品种抗旱性能鉴定 | 第118-119
页 |
· 大豆不同品种RAPD 多样性分析与引物筛选 | 第119-120
页 |
3 大豆品种抗旱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20-121
页 |
· 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调控措施与抗旱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120-121
页 |
· 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与其抗旱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121
页 |
4 抗旱性能鉴定分析方法的探讨 | 第121-122
页 |
5 建立西北干旱区大豆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思考 | 第122-124
页 |
致谢 | 第124-12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
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
页 |
附录 | 第135-13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