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0-12
页 |
ABSTRACT | 第12-15
页 |
前言 | 第15-17
页 |
第一部分 中医体质学研究概况(综述) | 第17-24
页 |
1 理论研究 | 第17-18
页 |
· 体质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研究 | 第17
页 |
·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 第17
页 |
· “体质”的概念 | 第17
页 |
·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 第17
页 |
· 体质分型研究 | 第17-18
页 |
· 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 第17-18
页 |
· 体质分类标准研究 | 第18
页 |
· 体质与证的关系 | 第18
页 |
2 临床应用研究 | 第18-20
页 |
· 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研究 | 第18-19
页 |
· 体质治疗学研究 | 第19
页 |
· 体质与治则关系的研究 | 第19
页 |
· 体质可调性研究 | 第19
页 |
· 体质药物学研究 | 第19
页 |
· 体质预防学研究 | 第19-20
页 |
3 基础研究 | 第20-22
页 |
· 体质与遗传基础的研究 | 第20
页 |
· 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第20-21
页 |
· 不同体质类型特征的研究 | 第21
页 |
· 体质可调性基础研究 | 第21-22
页 |
4 展望 | 第22
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
页 |
第二部分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简史 | 第24-105
页 |
1 绪论 | 第24-30
页 |
·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 | 第24-25
页 |
· 中医体质的概念 | 第24
页 |
·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性质与研究范畴 | 第24-25
页 |
·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 第24-25
页 |
· 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 | 第25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性质与任务 | 第25-26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性质 | 第25-26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任务 | 第26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关键 | 第26-27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方法 | 第26-27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研究的技术关键 | 第27
页 |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历史分期 | 第27-29
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
页 |
2 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30-45
页 |
· 《黄帝内经》出现的历史背景 | 第30-31
页 |
· 中医学的最初起源 | 第30
页 |
· 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医学发展的特点 | 第30-31
页 |
· 秦、西汉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医学发展的特点 | 第31
页 |
· 《黄帝内经》体质理论深刻的哲学渊源 | 第31-35
页 |
· 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精气神生命观 | 第32-33
页 |
· 阴阳学说及其对中医学的渗透 | 第33-34
页 |
· 五行学说及其与中医学的结合 | 第34-35
页 |
· 《黄帝内经》体质学术思想 | 第35-43
页 |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 | 第35-38
页 |
· 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 第35-36
页 |
· 后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 | 第36-38
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6
页 |
· 饮食因素 | 第36-37
页 |
· 年龄因素 | 第37
页 |
· 性别差异因素 | 第37-38
页 |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8
页 |
· 体质分型理论 | 第38-41
页 |
· 根据阴阳学说划分体质类型 | 第38-39
页 |
· 根据五行学说划分体质类型 | 第39-40
页 |
· 依据人体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体质类型 | 第40
页 |
· 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划分体质类型 | 第40-41
页 |
· 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 第41-43
页 |
· 体质与发病 | 第41
页 |
· 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 | 第41-42
页 |
· 辨质论治诊疗思想的提出 | 第42-43
页 |
· 体质与治未病 | 第43
页 |
· 小结 | 第43-44
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
页 |
3 东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初步开创 | 第45-50
页 |
·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45-46
页 |
· 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 第45
页 |
· 作者生平 | 第45-46
页 |
· 《伤寒杂病论》体质学术思想 | 第46-49
页 |
· 对体质类型的表述 | 第46-47
页 |
· 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 | 第47-48
页 |
· 体质决定发病与否 | 第47
页 |
· 体质决定发病的性质 | 第47
页 |
· 体质决定发病的部位 | 第47-48
页 |
· 对体质与疾病转归的认识 | 第48
页 |
· 体质决定疾病传变与否 | 第48
页 |
· 体质决定疾病传变的趋向和性质 | 第48
页 |
· 体质决定疾病的预后 | 第48
页 |
· 对体质与治疗的认识 | 第48-49
页 |
· 体质决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第48-49
页 |
· 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 | 第49
页 |
· 小结 | 第49
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
页 |
4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积累与发展 | 第50-60
页 |
·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50-51
页 |
· 三国至两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 第50-51
页 |
·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学发展概况 | 第51
页 |
· 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积累和发展 | 第51-58
页 |
· 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认识 | 第51-52
页 |
· 对体质与病因、证候相关性的认识 | 第52-53
页 |
· 《诸病源候论》中的体质理论 | 第52
页 |
· 《伤寒总病论》中的体质理论 | 第52-53
页 |
· 对特殊人群体质的认识 | 第53-56
页 |
· 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 第53-55
页 |
· 《颅囟经》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 第53-54
页 |
· 《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 第54-55
页 |
· 对妇人体质的认识 | 第55
页 |
· 对老人体质的认识 | 第55-56
页 |
· 对体质与方药应用的认识 | 第56-57
页 |
· 《肘后方》中的体质方药理论 | 第56
页 |
· 《本草经集注》中的体质方药理论 | 第56-57
页 |
· 《外台秘要》中的体质方药理论 | 第57
页 |
· 体质与养生的关系 | 第57-58
页 |
· 小结 | 第58-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
页 |
5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创新 | 第60-70
页 |
·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60-63
页 |
· 金元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 第60
页 |
· 金元四大家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60-63
页 |
· 政府对医学的重视直接促进了医学的普及与提高 | 第61
页 |
· 印刷业的繁荣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 第61-62
页 |
· 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医家开拓了新的思路 | 第62
页 |
· “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为金元四大家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方法 | 第62-63
页 |
· 金元四大家对体质理论创新的贡献 | 第63-69
页 |
· 刘完素的体质学术思想 | 第63-64
页 |
· 刘完素的“火热论” | 第63-64
页 |
· 刘完素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 | 第64
页 |
· 以人的体质为本的思想 | 第64
页 |
· 老年体质“气衰”及“阴虚阳实”论 | 第64
页 |
· 张从正的体质学术思想 | 第64-65
页 |
· 张从正的“攻邪论” | 第64-65
页 |
· 张从正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 | 第65
页 |
· 祛邪即扶正 | 第65
页 |
· 养生当论食补 | 第65
页 |
· 李杲的体质学术思想 | 第65-67
页 |
· 李杲的“脾胃论” | 第66-67
页 |
· 李杲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 | 第67
页 |
· 饮食失调对体质的影响 | 第67
页 |
· 对气虚体质的形成及调治方法的认识 | 第67
页 |
· 朱震亨的体质学术思想 | 第67-69
页 |
· 朱震亨的“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 | 第67-68
页 |
· “相火论” | 第68
页 |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第68
页 |
· 朱震亨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 | 第68-69
页 |
· 对阴虚体质形成因素的认识 | 第68
页 |
· 对阴虚体质调治方法的认识 | 第68-69
页 |
· 小结 | 第69
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
页 |
6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 | 第70-82
页 |
·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70-71
页 |
· 明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医学发展特点 | 第70
页 |
· 清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医学发展特点 | 第70-71
页 |
·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 | 第71-77
页 |
· 明清时期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认识 | 第71-75
页 |
· 张介宾对体质差异现象的重视 | 第71-72
页 |
· 吴有性对体质差异与发病类型关系的认识 | 第72
页 |
· 徐大椿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论述 | 第72-73
页 |
· 叶桂、华岫云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观察与划分 | 第73
页 |
· 陈念组对体质差异与发病及治疗手段的关系的认识 | 第73-74
页 |
· 周学海对体质差异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创见 | 第74
页 |
· 章楠辨体论治思想的提出 | 第74-75
页 |
· 明清时期的体质分类法 | 第75-77
页 |
· 脏象阴阳分类法 | 第75
页 |
· 阴阳属性分类法 | 第75-76
页 |
· 阴阳虚实分类法 | 第76
页 |
· 其他体质分类法 | 第76-77
页 |
· 明清时期在体质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医家 | 第77-80
页 |
· 张介宾 | 第77-78
页 |
· 张介宾生平及主要学术成就 | 第77
页 |
· 张介宾的体质理论 | 第77-78
页 |
· 体质差异的脏象阴阳分类法 | 第77-78
页 |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 | 第78
页 |
· “中年振基”理论 | 第78
页 |
·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新见解 | 第78
页 |
· 叶桂 | 第78-80
页 |
· 叶桂生平及主要学术成就 | 第78-79
页 |
· 叶桂的体质理论 | 第79-80
页 |
· 首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 | 第79
页 |
· 提出贴近临床的阴阳属性体质分类法 | 第79
页 |
· 对老年体质的认识 | 第79-80
页 |
· 对辨体质论治的重视 | 第80
页 |
· 小结 | 第80
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
页 |
7 二十世纪70 年代至今——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构建、发展和不断完善 | 第82-105
页 |
· 中医体质学创建的时代背景 | 第82-84
页 |
· 医学模式的转变 | 第82-83
页 |
· 医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 第83
页 |
· 中医学研究思路的突破 | 第83-84
页 |
· 二十世纪70 年代后期至80 年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和确立 | 第84-86
页 |
· 《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的发表——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 | 第84-85
页 |
· 《中医体质学说》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得到确立 | 第85-86
页 |
·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 第85
页 |
· 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 | 第85-86
页 |
· 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 第86
页 |
· 二十世纪90 年代——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86-92
页 |
· “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痰湿体质定量规范化标准的建立 | 第86-87
页 |
· 《中医体质学》出版——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87-91
页 |
· 中医体质学基本概念的确定 | 第87
页 |
· 中体质学基本原理的确立 | 第87-88
页 |
· 体质分型方法及标准 | 第88-89
页 |
· 体质分型方法 | 第89
页 |
· 体质分型标准 | 第89
页 |
·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 第89-90
页 |
·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90
页 |
· 体质与治疗的关系 | 第90-91
页 |
· 体质与治则 | 第90-91
页 |
· 体质与方药 | 第91
页 |
· 体质与疾病预防的关系——“三级预防学说”的提出 | 第91
页 |
· 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 | 第91-92
页 |
·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 第92-101
页 |
· 中医体质学基本概念的明确界定 | 第93-95
页 |
· 中医体质学科概念的明确界定 | 第93
页 |
· 中医体质概念的明确表述 | 第93
页 |
· 中医体质与证候概念的界定 | 第93-95
页 |
·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95
页 |
· 中医体质分类及其判定标准的确定以及三项体质辨识技术的开发 | 第95-99
页 |
· 中医9 种基本体质类型的确定 | 第96-97
页 |
· 中医9 种基本体质类型判定标准的制定 | 第97-98
页 |
· 三项体质辨识新技术的开发 | 第98-99
页 |
· 四个个体差异特征群的提炼 | 第99
页 |
·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提出 | 第99
页 |
· 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的提出 | 第99-100
页 |
· 中医体质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 第100-101
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0
页 |
· 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深入开展 | 第100-101
页 |
· 中医体质学研究展望 | 第101-102
页 |
· 小结 | 第102-10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
页 |
第三部分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研究 | 第105-122
页 |
1 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 第105-108
页 |
·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异同点 | 第105-106
页 |
· 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6-107
页 |
· 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
页 |
2《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体质学说比较 | 第108-114
页 |
· 希波克拉底与《希波克拉底文集》 | 第108-110
页 |
· 希波克拉底的生平 | 第108
页 |
· 《希波克拉底文集》简介 | 第108
页 |
·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体质学说 | 第108-110
页 |
· 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 | 第108-109
页 |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 | 第109-110
页 |
· 环境、气候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 第109-110
页 |
· 年龄、性别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 第110
页 |
· 对体质摄生的认识 | 第110
页 |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体质学说比较 | 第110-113
页 |
· 成书年代的比较 | 第110-111
页 |
· 哲学思想基础比较 | 第111
页 |
· 体质分类学说比较 | 第111-112
页 |
· 对后世的影响及在医学史上的价值比较 | 第112-11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4
页 |
3 近现代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 | 第114-122
页 |
· 西方医学体质学说简述 | 第114-118
页 |
· 概说 | 第114-115
页 |
· 体质的概念 | 第115
页 |
· SHELDEN的体质概念 | 第115
页 |
· PENDE的体质概念 | 第115
页 |
· TUCKER的体质概念 | 第115
页 |
· DAMON的体质概念 | 第115
页 |
· 体质分型学说 | 第115-118
页 |
· 四体液说 | 第116
页 |
· 体型说 | 第116-117
页 |
· E.KRETSCHMER的气质体型说 | 第116-117
页 |
· SHELDEN的胚胎说 | 第117
页 |
· 血型说 | 第117-118
页 |
· 内分泌说 | 第118
页 |
· 高级神经类型说 | 第118
页 |
· 近现代中西医学体质学术研究比较 | 第118-120
页 |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思路方法不同 | 第118-119
页 |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目的不同 | 第119
页 |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层次和阶段不同 | 第119-120
页 |
· 小结 | 第120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
页 |
结语 | 第122-124
页 |
附录: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 | 第124-129
页 |
致谢 | 第129-130
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