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及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1:教育论文网→医学卫生论文→一般理论论文医学史论文
分类2:教育论文网→医学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其他论文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及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研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0-12 页
ABSTRACT第12-15 页
前言第15-17 页
第一部分 中医体质学研究概况(综述)第17-24 页
  1 理论研究第17-18 页
    · 体质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研究第17 页
      ·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第17 页
      · “体质”的概念第17 页
      ·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第17 页
    · 体质分型研究第17-18 页
      · 中医体质分型研究第17-18 页
      · 体质分类标准研究第18 页
    · 体质与证的关系第18 页
  2 临床应用研究第18-20 页
    · 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研究第18-19 页
    · 体质治疗学研究第19 页
      · 体质与治则关系的研究第19 页
      · 体质可调性研究第19 页
    · 体质药物学研究第19 页
    · 体质预防学研究第19-20 页
  3 基础研究第20-22 页
    · 体质与遗传基础的研究第20 页
    · 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第20-21 页
    · 不同体质类型特征的研究第21 页
    · 体质可调性基础研究第21-22 页
  4 展望第22 页
  参考文献第22-24 页
第二部分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简史第24-105 页
  1 绪论第24-30 页
    ·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第24-25 页
      · 中医体质的概念第24 页
      ·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性质与研究范畴第24-25 页
        ·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第24-25 页
        · 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第25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性质与任务第25-26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性质第25-26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任务第26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关键第26-27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方法第26-27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研究的技术关键第27 页
    ·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历史分期第27-29 页
    参考文献第29-30 页
  2 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第30-45 页
    · 《黄帝内经》出现的历史背景第30-31 页
      · 中医学的最初起源第30 页
      · 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医学发展的特点第30-31 页
      · 秦、西汉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医学发展的特点第31 页
    · 《黄帝内经》体质理论深刻的哲学渊源第31-35 页
      · 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精气神生命观第32-33 页
      · 阴阳学说及其对中医学的渗透第33-34 页
      · 五行学说及其与中医学的结合第34-35 页
    · 《黄帝内经》体质学术思想第35-43 页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第35-38 页
        · 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第35-36 页
        · 后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第36-38 页
          · 自然环境因素第36 页
          · 饮食因素第36-37 页
          · 年龄因素第37 页
          · 性别差异因素第37-38 页
          · 社会环境因素第38 页
      · 体质分型理论第38-41 页
        · 根据阴阳学说划分体质类型第38-39 页
        · 根据五行学说划分体质类型第39-40 页
        · 依据人体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体质类型第40 页
        · 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划分体质类型第40-41 页
      · 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第41-43 页
        · 体质与发病第41 页
        · 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第41-42 页
        · 辨质论治诊疗思想的提出第42-43 页
      · 体质与治未病第43 页
    · 小结第43-44 页
    参考文献第44-45 页
  3 东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初步开创第45-50 页
    ·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第45-46 页
      · 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第45 页
      · 作者生平第45-46 页
    · 《伤寒杂病论》体质学术思想第46-49 页
      · 对体质类型的表述第46-47 页
      · 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第47-48 页
        · 体质决定发病与否第47 页
        · 体质决定发病的性质第47 页
        · 体质决定发病的部位第47-48 页
      · 对体质与疾病转归的认识第48 页
        · 体质决定疾病传变与否第48 页
        · 体质决定疾病传变的趋向和性质第48 页
        · 体质决定疾病的预后第48 页
      · 对体质与治疗的认识第48-49 页
        · 体质决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第48-49 页
        · 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第49 页
    · 小结第49 页
    参考文献第49-50 页
  4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积累与发展第50-60 页
    ·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第50-51 页
      · 三国至两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第50-51 页
      ·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学发展概况第51 页
    · 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积累和发展第51-58 页
      · 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认识第51-52 页
      · 对体质与病因、证候相关性的认识第52-53 页
        · 《诸病源候论》中的体质理论第52 页
        · 《伤寒总病论》中的体质理论第52-53 页
      · 对特殊人群体质的认识第53-56 页
        · 对小儿体质的认识第53-55 页
          · 《颅囟经》对小儿体质的认识第53-54 页
          · 《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体质的认识第54-55 页
        · 对妇人体质的认识第55 页
        · 对老人体质的认识第55-56 页
      · 对体质与方药应用的认识第56-57 页
        · 《肘后方》中的体质方药理论第56 页
        · 《本草经集注》中的体质方药理论第56-57 页
        · 《外台秘要》中的体质方药理论第57 页
      · 体质与养生的关系第57-58 页
    · 小结第58-59 页
    参考文献第59-60 页
  5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创新第60-70 页
    ·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第60-63 页
      · 金元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第60 页
      · 金元四大家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第60-63 页
        · 政府对医学的重视直接促进了医学的普及与提高第61 页
        · 印刷业的繁荣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第61-62 页
        · 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医家开拓了新的思路第62 页
        · “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为金元四大家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方法第62-63 页
    · 金元四大家对体质理论创新的贡献第63-69 页
      · 刘完素的体质学术思想第63-64 页
        · 刘完素的“火热论”第63-64 页
        · 刘完素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第64 页
          · 以人的体质为本的思想第64 页
          · 老年体质“气衰”及“阴虚阳实”论第64 页
      · 张从正的体质学术思想第64-65 页
        · 张从正的“攻邪论”第64-65 页
        · 张从正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第65 页
          · 祛邪即扶正第65 页
          · 养生当论食补第65 页
      · 李杲的体质学术思想第65-67 页
        · 李杲的“脾胃论”第66-67 页
        · 李杲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第67 页
          · 饮食失调对体质的影响第67 页
          · 对气虚体质的形成及调治方法的认识第67 页
      · 朱震亨的体质学术思想第67-69 页
        · 朱震亨的“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第67-68 页
          · “相火论”第68 页
          · “阳有余阴不足论”第68 页
        · 朱震亨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创新第68-69 页
          · 对阴虚体质形成因素的认识第68 页
          · 对阴虚体质调治方法的认识第68-69 页
    · 小结第69 页
    参考文献第69-70 页
  6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第70-82 页
    ·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第70-71 页
      · 明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医学发展特点第70 页
      · 清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医学发展特点第70-71 页
    ·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第71-77 页
      · 明清时期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认识第71-75 页
        · 张介宾对体质差异现象的重视第71-72 页
        · 吴有性对体质差异与发病类型关系的认识第72 页
        · 徐大椿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论述第72-73 页
        · 叶桂、华岫云对体质差异现象的观察与划分第73 页
        · 陈念组对体质差异与发病及治疗手段的关系的认识第73-74 页
        · 周学海对体质差异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创见第74 页
        · 章楠辨体论治思想的提出第74-75 页
      · 明清时期的体质分类法第75-77 页
        · 脏象阴阳分类法第75 页
        · 阴阳属性分类法第75-76 页
        · 阴阳虚实分类法第76 页
        · 其他体质分类法第76-77 页
    · 明清时期在体质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医家第77-80 页
      · 张介宾第77-78 页
        · 张介宾生平及主要学术成就第77 页
        · 张介宾的体质理论第77-78 页
          · 体质差异的脏象阴阳分类法第77-78 页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第78 页
          · “中年振基”理论第78 页
          ·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新见解第78 页
      · 叶桂第78-80 页
        · 叶桂生平及主要学术成就第78-79 页
        · 叶桂的体质理论第79-80 页
          · 首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第79 页
          · 提出贴近临床的阴阳属性体质分类法第79 页
          · 对老年体质的认识第79-80 页
          · 对辨体质论治的重视第80 页
    · 小结第80 页
    参考文献第80-82 页
  7 二十世纪70 年代至今——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构建、发展和不断完善第82-105 页
    · 中医体质学创建的时代背景第82-84 页
      · 医学模式的转变第82-83 页
      · 医学研究方向的转变第83 页
      · 中医学研究思路的突破第83-84 页
    · 二十世纪70 年代后期至80 年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和确立第84-86 页
      · 《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的发表——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第84-85 页
      · 《中医体质学说》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得到确立第85-86 页
        ·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第85 页
        · 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第85-86 页
      · 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第86 页
    · 二十世纪90 年代——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第86-92 页
      · “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痰湿体质定量规范化标准的建立第86-87 页
      · 《中医体质学》出版——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第87-91 页
        · 中医体质学基本概念的确定第87 页
        · 中体质学基本原理的确立第87-88 页
        · 体质分型方法及标准第88-89 页
          · 体质分型方法第89 页
          · 体质分型标准第89 页
        ·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第89-90 页
        ·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第90 页
        · 体质与治疗的关系第90-91 页
          · 体质与治则第90-91 页
          · 体质与方药第91 页
        · 体质与疾病预防的关系——“三级预防学说”的提出第91 页
      · 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第91-92 页
    ·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92-101 页
      · 中医体质学基本概念的明确界定第93-95 页
        · 中医体质学科概念的明确界定第93 页
        · 中医体质概念的明确表述第93 页
        · 中医体质与证候概念的界定第93-95 页
      ·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第95 页
      · 中医体质分类及其判定标准的确定以及三项体质辨识技术的开发第95-99 页
        · 中医9 种基本体质类型的确定第96-97 页
        · 中医9 种基本体质类型判定标准的制定第97-98 页
        · 三项体质辨识新技术的开发第98-99 页
      · 四个个体差异特征群的提炼第99 页
      ·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提出第99 页
      · 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的提出第99-100 页
      · 中医体质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第100-101 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质研究中的应用第100 页
        · 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深入开展第100-101 页
    · 中医体质学研究展望第101-102 页
    · 小结第102-103 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 页
第三部分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研究第105-122 页
  1 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第105-108 页
    ·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异同点第105-106 页
    · 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第106-107 页
    · 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的目的和意义第107 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 页
  2《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体质学说比较第108-114 页
    · 希波克拉底与《希波克拉底文集》第108-110 页
      · 希波克拉底的生平第108 页
      · 《希波克拉底文集》简介第108 页
      ·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体质学说第108-110 页
        · 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第108-109 页
        · 对体质形成的认识第109-110 页
          · 环境、气候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第109-110 页
          · 年龄、性别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第110 页
        · 对体质摄生的认识第110 页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体质学说比较第110-113 页
      · 成书年代的比较第110-111 页
      · 哲学思想基础比较第111 页
      · 体质分类学说比较第111-112 页
      · 对后世的影响及在医学史上的价值比较第112-113 页
    参考文献第113-114 页
  3 近现代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第114-122 页
    · 西方医学体质学说简述第114-118 页
      · 概说第114-115 页
      · 体质的概念第115 页
        · SHELDEN的体质概念第115 页
        · PENDE的体质概念第115 页
        · TUCKER的体质概念第115 页
        · DAMON的体质概念第115 页
      · 体质分型学说第115-118 页
        · 四体液说第116 页
        · 体型说第116-117 页
          · E.KRETSCHMER的气质体型说第116-117 页
          · SHELDEN的胚胎说第117 页
        · 血型说第117-118 页
        · 内分泌说第118 页
        · 高级神经类型说第118 页
    · 近现代中西医学体质学术研究比较第118-120 页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思路方法不同第118-119 页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目的不同第119 页
      · 中西方体质研究的层次和阶段不同第119-120 页
      · 小结第120 页
    参考文献第120-122 页
结语第122-124 页
附录: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第124-129 页
致谢第129-130 页
个人简历第130页

本篇论文共130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及中西医学体质
芪龙颗粒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
丹参注射液治疗子痫前期(血瘀证)
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
三种活血法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隔姜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帕金森病分层治疗临床研究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血
温肾阳与降相火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疗效指标
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古今文献研究
《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
《内经》“邪”概念研究
《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
古代禁咒治病术的文献研究
《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
张景岳医易思想研究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
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免
虎杖总蒽醌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作
《内经》怒志生成理论的研究
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
清代情志相关性病证医案研究
中医阴虚体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
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
数字舌图舌色标准化方法研究
女性寒热体质者的声音特征研究
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生理功能的
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脑神经细
癫狂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
《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
“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四
《黄帝内经》神志病证及其与经脉关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郁脾虚证研究
胃脘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
中药配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激素性股骨
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损伤性胃黏膜疾
调肝理脾方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干预作
电针和“宁心健脾”中药对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性质及其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多系统萎缩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
运用数据库和统计方法探讨肺系医案
芪银合剂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观察及
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和肝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三七活性成分抗B16黑色
黄芪组分对肥厚心肌能量代谢的干预
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发
毒热平注射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机
姜黄素对肺纤维化中ERK1/2信号通路
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及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
龙牙楤木总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
黄芪多糖对氧化损伤致皮肤溃疡的治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和
不同来源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药
三七总皂苷合黄芪总皂苷对实验性脑
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
水分和盐分处理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
小叶榕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
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慢性低灌注大鼠突
补肾中药及提取物干预雷公藤多苷所
槲皮素和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
中药微乳载药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抗肿瘤注射液对信号转导分子Elk1活
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
金思维提取物对拟AD模型大鼠脑内ta
新加良附方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效应
赤芍总苷抗S180和K562肿瘤细胞作用
中药糖耐康干预KKAy小鼠胰岛素抵抗
糖耐康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在抑郁症疗效评价
茶多酚及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抗肺腺
毒素清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MO
中医药立法及相关问题研究
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证候特点及
古脉诊法的演变及与针灸的关系
基于贝叶斯(Bayes)网络技术的抑郁
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再
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蛋白组变化及温
蒙药调和体素作用机理的文献研究
蒙医学博日赫奥尼斯文献系统研究
我国保健食品委托生产监督管理模式
福建省2004~2006年城镇职工基本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
专利侵权判定原则在药品专利诉讼中
药品专利保护中的举证责任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住院病
北京市卫生系统公务员人格特征研究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应
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001-2007年到卫生部上访反映医疗纠
全国公立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与分析
治疗椎间盘疾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
基于DEA的政府办中医院投入产出效率
中等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
河南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生源及毕
高校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深刺环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
“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加味大承气汤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
痤疮合剂治疗寻常痤疮肺胃湿热证的
情志因素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关系的
耳穴贴压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
基于脓毒症气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性
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述略
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活血镇心法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理论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
蜘蛛香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和机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用药规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疗效
痰湿证OSAHS患者CPAP压力水平初探
灸法治疗痈疽的古代文献研究
中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与放射学表现的
冠心病心绞痛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与方
仝小林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临证经验总
便秘复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证证候诊断
大肠癌最新研究进展及中医治疗演变
定点刮痧退热即时效果的临床观察
流感样疾病中医证型及临床疗效评价
针刺治疗化疗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电针治疗脊髓源性逼尿肌活动过度尿
隐匿型肾炎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辨
从过敏性皮肤病窥视“肺主皮毛”的
安阿玥治疗老年性便秘经验总结
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评
北京市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危险因素
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临床
中医辨证施治结合骨软骨移植治疗膝
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与中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血瘀型的研究
钩形小针刀治疗弹响指的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 泻肺利水法对慢性心力衰竭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48h差异蛋白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48h一氧化氮
气功逆腹式呼吸法配合针刺对瘦身的
不同穴组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相关指标
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耐药菌肺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中针刺即刻效应的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
糖尿病肾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证
三子苗条方治疗单纯性肥胖证属于肝
川崎病的中医辨治研讨
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天人相应”理论的实验研究冬夏变
“肺应秋”生理机制的研究--四时人
“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的文献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研
清化湿热、凉血化瘀法治疗早期慢性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塞随机对照
从肺论治慢性肾炎的文献研究
“肺主皮毛”理论的文献研究
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肺应秋”适应性调控机制的理论和
从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看证概念
肝体阴用阳本义探讨及临床意义研究
中医学神与阳气关系探讨
甘温除热本义探讨及临床意义研究
社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
“糖肾方”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
“毒损脑络”临床特征治疗前后对比
针刺治疗中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膝骨关节炎疼痛原因及其与中医证候
补髓柔筋推拿手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
针刺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
小建中汤应用的理论研究
清瘟败毒饮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郑钦安学术思想研究
甘草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与中医药
手厥阴经电刺激对脑性昏迷患者促醒
参附注射液不同剂量治疗缓慢性心律
外感热病(流感样病例)临床证候学
四物汤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与
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和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
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
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
益气解毒通络方逆转肝纤维化的临床
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学特
不同电针频率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相关
电热针结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
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针灸相关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系统
耳尖刺血对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下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
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
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及
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适应症、
冠心病患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慢性肾脏病4期中医证候与临床因素相
温阳活血通络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0级
经筋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与《伤寒论
前列消癥汤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D期前
国际针灸临床试验注册研究
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
健康青年人群耳郭正面电阻分布地形
古代针灸医案的研究
糖尿病络脉病变的理论总结
中风先兆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涤痰汤加减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0例
211例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中
明代针灸医案的研究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综合保守治疗疗效观
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
中医外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
黄芪胃漂浮片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
止痛贴膏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连葛降糖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选课系统的设
《释名》中的医学内涵研究
李国栋教授治疗便秘经验谈
小针刀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
乳腺癌证治的中医文献研究
清、解、透并用治疗北京2006年冬季
后溪穴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
慢性肾脏病(CKD)3期中医证侯与临
益气扶正、化瘀解毒法对脓毒症凝血
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学研
新加坡地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
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精神抑郁症的临
便秘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
ApoE基因多态性对益气活血化痰法治
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候学观察
中药防治轻度认知损害的文献研究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
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
加味当归补血汤舒缓化疗所致白细胞
温通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
古代中风医案用药规律初探
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小陷胸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
四逆散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领
中医肾脏疾病临床数据库的构建及对
化痰活血汤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
当归苯酞软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
周鹰治疗淋证临床经验总结
温经通络方外洗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
中药灌肠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29例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证候学特征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学研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论治疗效观
生脉注射液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
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
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学观察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候初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特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侯特点
脉诊、舌诊辅助诊疗系统数据库的建
 
中医体质论文 学术发展史论文 中西医学比较论文 体质学说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清平**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