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 AM 真菌的侵染特性 | 第16-18页 |
· AM 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 | 第18页 |
· AM 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 | 第18页 |
· 影响 AM 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的环境因素 | 第18页 |
· AM 真菌与根器官的双重培养体系 | 第18-21页 |
· AM 真菌的繁殖方法 | 第18-19页 |
· 双重培养体系 | 第19-21页 |
· 培养材料的准备 | 第20页 |
· 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0-21页 |
· 预共生阶段 AM 真菌与植物根系的相互识别 | 第21-23页 |
· 植物根系分泌的共生信号物质 | 第21-22页 |
· AM 真菌分泌的共生信号物质 | 第22-23页 |
· AM 中的 MYB 转录因子 | 第23-25页 |
· MYB 转录因子的分类与功能 | 第23-24页 |
· AM 中的 MYB 转录因子 | 第24-25页 |
· AM 中的磷酸转运蛋白 | 第25-29页 |
· AM 与植物磷吸收 | 第25-26页 |
· 植物中 AM 诱导表达的磷酸转运蛋白 | 第26-28页 |
· AM 真菌中的磷酸转运蛋白 | 第28-29页 |
· 展望 | 第2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2页 |
· AM 真菌与宿主根系的识别机制 | 第30页 |
· 对 AM 功能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根际土中 AM 真菌孢子活力调查 | 第32-39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样地介绍 | 第32页 |
· 采样方法 | 第32-33页 |
· 土壤因子测定 | 第33页 |
· AM 侵染率测定 | 第33页 |
· 孢子密度测定 | 第33-34页 |
· 孢子活力及萌发率测定 | 第34页 |
· 孢子活性测定 | 第34页 |
· 孢子萌发率测定 | 第34页 |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AM 的分布及侵染特征 | 第35页 |
· 根际 AM 真菌的孢子活力 | 第35-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AM 双重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39-49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AM 真菌孢子的消毒方法 | 第39-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2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2页 |
· 离体根的制备 | 第42页 |
· 发根诱导 | 第42-43页 |
· 双重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AM 真菌孢子操作相关技术研究 | 第43-44页 |
· AM 真菌孢子的移取工具 | 第43页 |
· AM 真菌孢子的表面消毒方法 | 第43-44页 |
· 离体根的制备和发根及愈伤组织诱导 | 第44-45页 |
· 双重培养体系的筛选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AM 真菌孢子的移取工具和表面消毒方法 | 第46-47页 |
· AM 双重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AM 真菌对宿主植物的识别和响应 | 第49-62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 AM 真菌孢子的表面消毒 | 第50页 |
·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第50-51页 |
· 培养体系 | 第51页 |
· 根系分泌物和植物水提取对 AM 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页 |
· 根系与 AM 真菌通过挥发性物质相互识别的验证 | 第51页 |
· 根系分泌物和植物提取物分析 | 第51-52页 |
· 根系挥发物和 AM 真菌挥发物分析 | 第52-54页 |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 根系分泌物及植物提取物对 AM 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根系与 AM 真菌通过挥发物的相互识别 | 第56-58页 |
· 提取物、分泌物和挥发物的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2页 |
· 植物水提取与根系分泌物对 AM 真菌发育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植物根系与 AM 真菌通过挥发物相互识别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植物根系对 AM 真菌的响应 | 第62-75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 植物材料 | 第63页 |
· AM 真菌 | 第63页 |
· 培养体系 | 第63-65页 |
· GSEs 试验的设计 | 第64-65页 |
· GVCs 试验的设计 | 第65页 |
· qRT-PCR | 第65-67页 |
· 根系测量 | 第67页 |
· 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 GVCs 可以促进日本百脉根根系分枝且该作用独立于 LjCASTOR | 第68-70页 |
· GVCs 能够促进非宿主植物拟南芥根系分枝 | 第70-71页 |
· GSEs/GVCs 处理下,日本百脉根根系中 AM 共生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71页 |
· 讨论 | 第71-75页 |
· GVCs 对日本百脉根根系分枝的促进作用独立于 LjCASTOR | 第72-73页 |
· GVCs 促进拟南芥根系分枝 | 第73-75页 |
第六章 AM 真菌对根系形态和根系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75-87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 试验设计和真菌材料 | 第76页 |
· 植物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76-77页 |
· 根样收集和测定 | 第77页 |
· HS-SPME 技术和 VOCs 收集 | 第77-78页 |
· GC-MS | 第78页 |
· AM 侵染率测定 | 第78页 |
· 数据处理 | 第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78-80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根系结构的影响 | 第80-81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根系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1-83页 |
· 讨论 | 第83-87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根系结构的影响 | 第84页 |
· 接种 AM 真菌对根系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4-87页 |
第七章 AM 中转录因子 LjMAMI 的功能分析 | 第87-100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4页 |
· 试验材料 | 第88页 |
· LjMAMI 蛋白体外表达体系的构建 | 第88-89页 |
· LjMAMI 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89-90页 |
· EMSA 试验 | 第90-91页 |
· TILLING 突变体的筛选及背景突变的去除 | 第91-93页 |
· TILLING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93页 |
· 数据处理 | 第93-9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 LjMAMI 的靶位点研究 | 第94-96页 |
· LjMAMI 的体外表达 | 第94页 |
· EMSA 试验 | 第94-96页 |
· LjMAMI TILLING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96-97页 |
· 讨论 | 第97-100页 |
· LjMAMI 调控 LjPT4 | 第98-99页 |
· LjMAMI TILLING 突变体无明显表型 | 第99-100页 |
第八章 AM 特异性诱导的 LjPT4 的功能分析 | 第100-108页 |
· 引言 | 第10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00页 |
· LjPT4 的 RNAi | 第100-101页 |
· 含有 LjPT4 RNAi 根系的重组植物(composite plants)制备及菌根化 | 第101-102页 |
· qRT-PCR | 第102页 |
· 丛枝形态的观测 | 第102页 |
· 多聚磷酸盐染色 | 第102-103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3-10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 LjPT4 RNAi 突变体验证 | 第104-106页 |
· LjPT4 RNAi 突变体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106页 |
· LjPT4 部分沉默后对丛枝形态及多聚磷酸盐转运的影响 | 第106页 |
· 讨论 | 第106-10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08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8-10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