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南乡村经济的变迁与乡村治理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7页 | 一、题解:几个需要界定的概念 | 第8-15页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三、学术研究回顾 | 第16-24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4-27页 | 第一章 宋代土地制度的变革 | 第27-42页 | 第一节 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其特点 | 第27-42页 | 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及其特点 | 第28-32页 | 二、土地经营制的变革及特点 | 第32-42页 | 第二章 宋代地权变动及其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 第42-64页 | 第一节 产权关系的深化 | 第42-54页 | 一、宋代土地产权的完整与统一 | 第43-45页 | 二、宋代土地产权权利束的扩张与分离 | 第45-46页 | 三、国家对土地产权立法的加强 | 第46-50页 | 四、宋人土地产权意识的提高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宋代产权关系深化的作用及意义 | 第54-64页 | 一、产权制度对土地投资及经营的影响 | 第56-60页 | 二、产权制度对劳动力的影响 | 第60-64页 | 第三章 宋代东南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64-115页 | 第一节 乡村商品经济的内涵 | 第64-67页 | 一、如何理解乡村商品经济 | 第64-67页 | 第二节 农产品的商品化——以粮食的商品化为例 | 第67-78页 | 一、粮食的商品化 | 第67-68页 | 二、粮食商品化的原因 | 第68-78页 | 第三节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 第78-103页 | 一、茶叶的种植 | 第79-87页 | 二、果木的商品性生产——以柑橘和荔枝为例 | 第87-92页 | 三、蔬菜园艺的商品性生产 | 第92-96页 | 四、猪羊和鱼禽养殖的发展 | 第96-102页 | 五、渔业的发展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乡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以蚕桑业、纺织业为例 | 第103-115页 | 一、蚕桑丝织业的发展概貌 | 第103-109页 | 二、东南蚕桑丝织业商品化的特点 | 第109-115页 | 第四章 乡村商品经济发展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15-144页 | 第一节 农户家庭经济的状况——主要以太湖流域为例 | 第115-127页 | 一、半佃农及佃农的经济状况 | 第115-122页 | 二、地主阶层的经济力量 | 第122-127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关系的变化及新矛盾 | 第127-144页 | 一、贫富差距及贫富对立 | 第127-131页 | 二、豪强地主转嫁赋役,赋役不均 | 第131-133页 | 三、乡村社会流动增强,稳定性减弱 | 第133-138页 | 四、道德失范问题的日趋突出 | 第138-144页 |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下宋代东南乡村秩序的重构 | 第144-175页 | 第一节 国家对贫富分化的治理及效果 | 第144-150页 | 一、限田政策及其效果 | 第144-146页 | 二、均赋役措施及效果 | 第146-150页 | 第二节 地方基层官员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调整 | 第150-157页 | 一、关于重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方面的劝农文 | 第151-153页 | 二、关于租佃关系协调方面的劝农文 | 第153-155页 | 三、地方基层官员劝农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乡村社会力量对乡村的治理——以贫富协调为中心 | 第157-175页 | 一、乡村地主富民对灾荒的救济 | 第158-166页 | 二、乡村民间经济组织对贫富的协调 | 第166-175页 | 小结:宋代东南乡村经济的变迁及乡村治理的启示 | 第175-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205页 | 后记 | 第205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