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7-4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1-36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7-3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5-3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38-4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2-4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44-5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4-47页 |
2.1.1 国有林区 | 第44-45页 |
2.1.2 森林生态 | 第45-46页 |
2.1.3 林区贫困 | 第46-47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7-57页 |
2.2.1 共生理论 | 第47-50页 |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50-54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54-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森林生态与贫困相互关系类型 | 第58-71页 |
3.1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关联分析 | 第58-61页 |
3.1.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哲学思考 | 第58-59页 |
3.1.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内涵 | 第59-60页 |
3.1.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特征 | 第60-61页 |
3.2 生物共生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 第61-63页 |
3.2.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契合性 | 第61-62页 |
3.2.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必要性 | 第62页 |
3.2.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充分性 | 第62-63页 |
3.3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概念性共生模式及分析 | 第63-66页 |
3.3.1 互利共生模式分析 | 第61-65页 |
3.3.2 寄生共生模式分析 | 第65-66页 |
3.3.3 竞争共生模式分析 | 第66页 |
3.4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与发展模式 | 第66-70页 |
3.4.1 互利共生发展模式 | 第67-68页 |
3.4.2 冲突有限发展模式 | 第68-69页 |
3.4.3 螺旋恶性竞争发展模式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现状与问题 | 第71-83页 |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区位概览 | 第71-72页 |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状况 | 第72-75页 |
4.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总量状况 | 第72-73页 |
4.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结构状况 | 第73-74页 |
4.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功能状况 | 第74-75页 |
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状况 | 第75-79页 |
4.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工资状况 | 第75-77页 |
4.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发展状况 | 第77-78页 |
4.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相关配套水平状况 | 第78-79页 |
4.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存在的的问题 | 第79-82页 |
4.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森林资源 | 第79-81页 |
4.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管理战略(制度)影响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 第81页 |
4.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利益主体的行为映射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动态演化 | 第83-108页 |
5.1 森林生态与贫困适应性循环的属性分析 | 第83-87页 |
5.1.1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潜力 | 第83-84页 |
5.1.2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连通度 | 第84-85页 |
5.1.3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恢复力 | 第85-87页 |
5.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 | 第87-91页 |
5.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 第88-89页 |
5.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 第89-90页 |
5.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空间多尺度的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扰沌 | 第90-91页 |
5.3 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的判别 | 第91-106页 |
5.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 | 第92-98页 |
5.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综合指数测度 | 第98-101页 |
5.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类型的判别 | 第101-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外部扰动及恢复力 | 第108-128页 |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扰动因素 | 第108-115页 |
6.1.1 制度扰动—演化的主要因素 | 第108-111页 |
6.1.2 灾害扰动—演化的关键因素 | 第111-113页 |
6.1.3 气候变化扰动—演化的潜在因素 | 第113-115页 |
6.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测度 | 第115-122页 |
6.2.1 恢复力测度方法选取 | 第115-118页 |
6.2.2 构建评价共生系统恢复力的指标体系 | 第118-119页 |
6.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的恢复力测度结果 | 第119-122页 |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分析 | 第122-126页 |
6.3.1 贫困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 第122-124页 |
6.3.2 森林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 第124页 |
6.3.3 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影响因子对系统总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 第124-1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 | 第128-144页 |
7.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及诉求 | 第128-134页 |
7.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识别 | 第128-129页 |
7.1.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129-130页 |
7.1.3 主要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过程及行为结果 | 第130-134页 |
7.2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 第134-140页 |
7.2.1 森工企业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缓解贫困)多任务分析 | 第135页 |
7.2.2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间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 第135-137页 |
7.2.3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的行为选择利益分析 | 第137-140页 |
7.3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 第140-143页 |
7.3.1 林业职工缓解贫困行为发生道德风险的表现方式 | 第140-141页 |
7.3.2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第141-142页 |
7.3.3 林业职工不同行为选择的驱动因素 | 第142-14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实现互利共生的对策 | 第144-154页 |
8.1 从恢复力视角实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 第144-150页 |
8.1.1 转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管理理念 | 第145-146页 |
8.1.2 积极开展外部干扰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 第146-147页 |
8.1.3 提高行为主体应对能力的自我管理策略 | 第147-150页 |
8.2 从利益协调视角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 第150-153页 |
8.2.1 纠正森工企业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错位 | 第150-151页 |
8.2.2 协调林业职工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 | 第151-152页 |
8.2.3 深化森林生态提供者与使用者间的利益转移 | 第152-153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论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1页 |
附录 | 第171-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