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水产养殖的病害 | 第12页 |
· 重要鱼类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及爱德华氏菌病 | 第12-13页 |
· E.tarda毒力因子 | 第13-18页 |
· 溶血素 | 第13-14页 |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4-16页 |
· Ⅵ型分泌系统 | 第16-18页 |
· 细菌毒力调控系统 | 第18-23页 |
· 双组分系统 | 第19-20页 |
· 群体感应系统 | 第20-22页 |
· 核酸结合蛋白 | 第22-23页 |
·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EIB202的致病特性 | 第24-43页 |
· 前言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菌株及细胞株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 常用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 溶血活性测定 | 第26页 |
· 运动性测定 | 第26-27页 |
· 血细胞凝集实验 | 第27页 |
· 人工感染实验 | 第27-28页 |
· 半数致死剂量测定 | 第28页 |
· 侵染动力分析 | 第28页 |
· 菌体组分细胞毒性测定 | 第28-29页 |
· 细胞侵袭能力测定 | 第29-30页 |
· 细胞周期分析 | 第30-31页 |
· 胞内侵染转录分析 | 第31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40页 |
2.4.1 E.tarda EIB202致病力特征 | 第32-33页 |
2.4.2 E.tarda EIB202感染病症 | 第33-34页 |
2.4.3 E.tarda EIB202半致死剂量 | 第34-35页 |
2.4.4 E.tarda EIB202动态感染分析 | 第35页 |
· 细胞侵袭能力测定 | 第35-37页 |
· E.tarda感染EPC细胞过程 | 第37页 |
· 受侵染细胞的周期测定 | 第37-39页 |
· E.tarda毒力因子胞内转录分析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减毒活疫苗靶位筛选 | 第43-56页 |
· 前言 | 第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7页 |
· 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43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43-47页 |
· 培养基 | 第47页 |
· 主要技术服务及软件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钙转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47-48页 |
· 框内无标记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8-49页 |
· 突变株致死率测定 | 第49页 |
· 免疫效果评估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 突变菌株构建结果 | 第49-51页 |
· 突变株致死率 | 第51页 |
· 对斑马鱼的免疫保护率 | 第51-53页 |
· △aroC营养缺陷性状鉴定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EsrB及Fur调控迟钝爱德华氏菌Ⅵ型分泌系统介导的毒力 | 第56-71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57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57页 |
· 培养基 | 第57页 |
· 主要技术服务及软件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59-60页 |
· GFP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60页 |
· 流式细胞术测定基因转录 | 第60页 |
· Fur滴定实验 | 第60-61页 |
· 细菌毒性测定 | 第61-62页 |
· 实验结果 | 第62-69页 |
· 不同来源evpP基因的克隆及比对分析 | 第62页 |
· Fur调控EvpP表达 | 第62-64页 |
· EsrB调控EvpP表达 | 第64-65页 |
· EvpP介导的E.tarda致病力 | 第65-67页 |
· EvpP对E.tarda侵袭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67-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EsrB调控迟钝爱德华氏菌溶血素介导的细胞侵袭 | 第71-87页 |
· 前言 | 第71-72页 |
·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72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72页 |
· 培养基 | 第72-73页 |
· 主要技术服务及软件 | 第73页 |
·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 基因插入失活菌株的构建 | 第73-74页 |
· 胞外蛋白差异分析 | 第74-75页 |
· 定量溶血活性测定 | 第75页 |
· Hha蛋白表达 | 第75页 |
· 凝胶电泳迁移实验 | 第75-76页 |
· 体内竞争生存实验 | 第76页 |
· 实验结果 | 第76-83页 |
· △esrB/△ethA及hha~-菌株构建结果 | 第76页 |
· △esrB菌株LD_(50)及细胞侵袭能力 | 第76-77页 |
· EsrB影响溶血素EthA的表达 | 第77-78页 |
· 溶血素EthA影响E.tarda的宿主感染能力 | 第78-79页 |
· △esrB菌株溶血活性为温度依赖型 | 第79-81页 |
5.4.6 EsrB和温度影响E. tarda细胞色素产生 | 第81页 |
· Hha介导的EthA温度依赖型表达 | 第81-83页 |
· 血清抑制溶血活性 | 第83页 |
· 讨论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QseB-QseC调控迟钝爱德华氏菌表面结构 | 第87-100页 |
· 前言 | 第8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87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87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87-88页 |
· 主要技术服务及软件 | 第88页 |
·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 QseB-QseC进化选择分析 | 第88-90页 |
· 统计方法 | 第90页 |
· 实验结果 | 第90-98页 |
6.4.1 E. tarda QseB-QseC遗传学分析 | 第90-93页 |
· △qseB、△qseC、△eseB、△fimA以及△2255菌株构建 | 第93-94页 |
6.4.3 QseB-QseC系统影响E. tarda的运动性 | 第94-95页 |
6.4.4 QseB-QseC影响E. tarda纤毛介导的MRHA | 第95-96页 |
6.4.5 QseB-QseC系统影响E. tarda体内寄生能力 | 第96-97页 |
· QseB-QseC系统的胞内调控作用 | 第97-98页 |
· 讨论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00-10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4页 |
缩略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