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
页 |
· 目前能源消耗状况及结构 | 第12-13
页 |
· 煤的多联产技术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主导技术之一 | 第13-17
页 |
· 目前主要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17-22
页 |
· 煤热解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17-19
页 |
· 煤部分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19-20
页 |
· 煤完全气化多联产技术 | 第20-22
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
页 |
第二章 煤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71
页 |
· 煤热解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24-45
页 |
· 煤热解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37
页 |
· 煤热解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37-45
页 |
· 煤部分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45-58
页 |
· 煤部分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内研究状况 | 第45-48
页 |
· 煤部分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外研究状况 | 第48-58
页 |
· 煤完全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第58-64
页 |
· 煤完全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内研究状况 | 第58-62
页 |
· 煤完全气化热电气多联产技术国外研究状况 | 第62-64
页 |
· 多联产技术分析 | 第64-68
页 |
· 几种多联产技术比较 | 第64-65
页 |
· 多联产的关键技术 | 第65-6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1
页 |
第三章 煤热解、气化、燃烧分级转化的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71-85
页 |
· 煤热解、气化、燃烧分级转化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意义 | 第71
页 |
· 煤热解、气化、燃烧分级转化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71-79
页 |
· 试验方法 | 第71-72
页 |
· 试验样品及设备 | 第72-73
页 |
· 试验工况的设定 | 第73
页 |
· 煤热解、气化、燃烧热重实验 | 第73-79
页 |
· 热解、气化、燃烧表观动力学模型 | 第79-8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
页 |
第四章 煤的热解气化燃烧多联产工艺验证试验 | 第85-108
页 |
· 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装置介绍 | 第85-93
页 |
· 试验系统主要部件 | 第85-87
页 |
· 流化床气化方案 | 第87-89
页 |
· 试验装置主要设计参数 | 第89-92
页 |
· 试验装置运行方式及所用测试仪器 | 第92-93
页 |
· 给料特性分析 | 第93-94
页 |
· 煤的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工艺验证试验 | 第94-106
页 |
· 冷态试验 | 第94-95
页 |
· 系统点火升温 | 第95-96
页 |
· 空气部分气化半焦燃烧试验 | 第96-101
页 |
· 再循环煤气煤热解半焦燃烧工艺验证试验 | 第101-10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
页 |
第五章 煤的热电气多联产工艺中焦油的裂解与脱除试验研究 | 第108-129
页 |
· 前言 | 第108-109
页 |
· 煤焦油的特性及危害 | 第108-109
页 |
· 焦油的研究意义 | 第109
页 |
· 影响焦油含量和脱除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9-115
页 |
· 焦油含量炉内影响因素 | 第109-112
页 |
· 炉外焦油的脱除方法 | 第112-115
页 |
· 1MW多联产试验装置气化试验中焦油的裂解与脱除研究 | 第115-127
页 |
· 焦油与煤气取样分析 | 第115-117
页 |
· 给料特性分析 | 第117-118
页 |
· 部分空气气化方案焦油裂解与脱除试验 | 第118-126
页 |
· 再循环煤气热解方案焦油裂解与脱除试验 | 第126-12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
页 |
第六章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总体数学模型 | 第129-153
页 |
· 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数学模型概述 | 第129-133
页 |
· 流化床气化炉数学模型概述 | 第129
页 |
· 循环流化床数学模型概述 | 第129-133
页 |
·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总体数学模型 | 第133-151
页 |
· 炉内流体动力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133-134
页 |
· 流化床气化炉炉内反应模型 | 第134-136
页 |
· 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学模型 | 第136-140
页 |
· 流化床气化炉炉内污染物(H_2S、NH_3)及焦油脱除模型 | 第140-141
页 |
· 旋风分离器模型及循环倍率的确定 | 第141-143
页 |
· 炉内颗粒磨损、扬析夹带数学模型 | 第143-145
页 |
· 系统物质和能量平衡数学模型 | 第145-149
页 |
· 模型计算步骤和条件 | 第149-15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
页 |
第七章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数学模型计算与130T/H多联产装置设计及系统运行的模拟 | 第153-176
页 |
· 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模拟计算 | 第153-155
页 |
· 130T/H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设计方案 | 第155-166
页 |
· 130T/H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设计计算 | 第155-161
页 |
· 多联产装置系统装置及结构布置 | 第161-166
页 |
· 130T/H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运行数学模拟 | 第166-175
页 |
· 煤种变化对多联产系统运行的影响 | 第166-169
页 |
· 给煤水分变化对多联产系统运行的影响 | 第169-170
页 |
· 给煤颗粒粒径变化对多联产系统运行的影响 | 第170-172
页 |
· 气化炉负荷调节对多联产系统影响 | 第172-173
页 |
· 循环流化床锅炉负荷调节对多联产系统影响 | 第173-17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
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76-181
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6-179
页 |
· 创新点 | 第179-180
页 |
·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80-18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6
页 |
附录 | 第196-204
页 |
致谢 | 第204
页 |